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王老吉苹果醋 王老吉刺梨果醋官网

文| 贵州日报当代全媒体记者 李思瑾

“王老吉的刺梨饮料叫‘刺柠檬吉’。”4月1日,在位于惠水县的贵州超盈达健康饮料有限公司仓库内,董事长马世武拿着一瓶230 ml的易拉罐饮料告诉记者,“‘刺柠檬吉’,在刺梨汁上放点柠檬汁和苹果汁。”

“慈宁基”首次亮相是在3月1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与GPHL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会场。

GPHL市委书记、董事长李楚源表示,所有助力刺梨产业的新产品都有百年老字号“王老吉”品牌背书,“刺纪宁”系列产品迅速推向市场。

王老吉与“刺柠吉”

王老吉和贵州的缘分几年前就开始了。贵州超盈达保健饮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贵州唯一的王老吉凉茶加工基地。

去年11月,马世武陪同李楚源一行到贵州黔南、毕节、六盘水进行实地考察。他们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种植刺梨的深山老林,品尝刺梨,与农民交谈。农民说,刺梨是他们的“宝”。

但是农民口中的“宝宝”直接吃起来并不“讨喜”。王老吉研究组成员第一次品尝新鲜刺梨果实,觉得其味道不适合现代消费。

此外,地方工厂地域特色强、品种单一、成熟期集中、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都制约着贵州刺梨产业的品牌化运作和大规模市场推广。

同年12月,GPHL生产了一款《贵州刺梨时尚生态产业“136”发展方案》,计划从文化、技术、市场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资源、资金、产品、品牌、政策、运营六个方面入手,助力贵州将刺梨产业发展成为千亿级时尚生态产业,打造“一瓶酒”(茅台)、“一棵树”(黄果树)、“一栋楼”

在确认这个项目后,GPHL成立了专门的研发团队,研究刺梨产品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在98天内,它开发了两种产品:慈陵矶复合果汁和润喉片。

在这短短的三个月研发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去除刺梨中的苦味成分?

R&D团队发现刺梨的涩味与新鲜刺梨果实单宁含量较高有关,于是将浓缩刺梨汁与柠檬汁混合,使“慈宁基”复合汁的口感更加清爽。“慈宁基”润喉片既保留了王老吉的风味,又融入了刺梨的成分,增加了维生素C的含量.

龙里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贵州恒力源天然科技生物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正在进行刺梨果清洗。 龙里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最生态”与“最严苛”

“惠水气候舒适,园区无污染,109项水质监测均达到饮料生产标准,是优秀的饮料生产场所。”广州王老吉达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进驻贵州鹰巢

大健康饮料有限公司主管徐苇说,今年3月,原生产王老吉凉茶的两条生产线停工,按照生产“刺柠吉”复合果汁的需求来改造,“这两天工人们正忙着为已改造好的饮料运输管道清除残渣、给金属容器渡上保护膜,预计在4月15日左右就可正式投产‘刺柠吉’。


“刺柠吉”复合果汁的生产量将根据市场需求决定。“一条生产线一分钟能生产700多罐饮料。两条生产线开工后,每天可生产2万箱。”这段时间,徐苇常往返于广州与贵阳两地,“开工后将会有一周左右的测试期,看一下市场反应。如果需求大,再增加生产线。”


记者在生产车间看到,饮料灌装车间出来的流水线上,设置有多道“关口”。


前两道“关口”分别为压力打检、液位打检。生产车间主管罗国凤解释:“第一道关,如果液泵注入不足,易拉罐硬度不够,如果液泵注入过多,易拉罐就会太膨胀。不足或过多,生产线都会自动‘踢出’;第二道关,如果饮料罐装不足,生产线也会自动‘踢出’。”


不仅要严控饮料质量关、不能“败絮其中”,王老吉还一直坚持“金玉其外”。罗国凤告诉记者,流水线所有工段的工人每半个小时都会对产品进行不低于16罐的抽查,看瓶身喷码是否清楚,“如果有擦伤、压痕,就不能算合格。”


经过几百米的流水线,“过五关斩六将”的饮料按226罐分为一批,统一高温杀菌、冷却后,在仓库储存7天,再经抽样、品评、留样等环节,方可出厂。


“跟着王老吉,带着做工艺品的心去做饮料。”马时武笑着说,他是广东潮汕人,来贵州做生意是看中了这边的气候环境,“贵州的生态农产品在广州市场很受欢迎”;而与王老吉合作,他看中其“严苛”,“贵州与王老吉牵手,是‘最生态’与‘最严苛’相结合!对于‘刺柠吉’的未来,我充满信心。”


“你们生产‘刺柠吉’的刺梨主要来源于哪儿?”记者问。


龙里,一个好地方。”马时武说。


2018年8月,,龙里县谷脚镇刺梨成熟,收购商们前来收购。 龙里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茶香村与田园诗


距离惠水70多公里的龙里,境内种植刺梨24.5万亩,有着“中国刺梨之乡”的美誉。


用于生产“刺柠吉”复合果汁的刺梨浓缩汁,就产于龙里县的贵州恒力源天然科技生物有限公司。


“王老吉非常认可我们的工艺。”贵州恒力源天然科技生物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林建说,“每年8月中旬到9月底,我们按2-3元/斤的收购价在龙里全县收购3000多吨刺梨来加工,经清洗、破碎、压榨等13道工序后,放入零下18度冷库低温冷藏。目前我们已建有10000立方的冷库。”


贵州恒力源天然科技生物有限公司常去收购刺梨的村子之一——谷脚镇茶乡村,也是龙里县最早人工种植刺梨的村子。


20年前的茶香村,还是省级二类贫困村,村民们守着几亩薄田,种玉米当口粮,再上山砍柴卖赚得些收入,满山的野生刺梨果却无人问津。时任省农科院院长的樊卫国看中了茶香村野生刺梨果的价值,在此开展刺梨育苗试验,择优选出“贵农5号”“贵农7号”两个品种。


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支持下,村民们逐渐开始规模化种植刺梨。“现在村民们除了自留地种点蔬菜,其余地全部推耕种上了刺梨。”茶香村村主任兰江说,近20年发展,476户人家,95%以上都种有刺梨树,当地小孩子随口就能唱出“一个金罐罐,装些硬饭饭,不吃硬饭饭,要吃金罐罐”的绕口令,茶香村森林覆盖率也从2000年的30%上升到现在的95%以上。


“目前刺梨在贵州市场销售很好。但是一到外省,很多人质疑‘刺梨’这一品种——水果名录里查不到,中药书籍里也少有记载。”兰江说,“现在贵州刺梨有了王老吉,定能得到更好地推广。”


每年8月中旬至9月底,正是刺梨成熟的季节。图为龙里县谷脚镇谷脚茶香村村民们正在采收刺梨果。 龙里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外务工的杜礼华兄弟三年前也回到茶香村,种植了30多亩刺梨,现已有7亩挂果,每年卖鲜果可赚2万多元。“都是加工厂开车来收,不愁卖。等30亩都挂果了,我们还会赚得更多。”近处是自家新修的屋子,白墙黑瓦,远处是大片的刺梨林,风吹过,绿意涌动。杜礼华说:“还有一个月,白色、红色、紫色的刺梨花就会开得到处都是。”


农人描述不出花开时的景象,但记者能想象,刺梨花朵开满山的茶香村,抑或金黄果子挂枝头的茶香村,都恰如一首田园诗般香醇美好。(责任编辑/ 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