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车用玻璃水环评手续,生产玻璃水需要生产许可证吗

2020年白酒生产许可证办理新政策

从2020年开始,白酒生产许可证取消,31年前名酒价格放开。198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白酒行业相对缓慢的发展格局被彻底打破。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价格自主的名酒和精力充沛的经销商开启了市场化浪潮下白酒行业的发展高潮。

11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同时废止。在新目录中,“白酒生产线”从“限制行业”中删除。这意味着,在2020年白酒生产许可新政策下,该行业将不再成为国家限制行业,国家也将把“白酒产能优化调整”回归市场。对行业来说是好是坏,是好是坏,是机遇还是挑战?酿酒师关伟为您一一整理分享。

《目录(2019年本)》修订涉及48个行业1477项,其中鼓励类821项,限制类215项,淘汰类441项。与上一版相比,参赛作品总数增加69件,其中鼓励类60件,限制类8件,淘汰类17件;从修订方面来看,有822个修订(包括增加、修改和删除),修订方面超过50%。

《目录(2019年本)》修订后的重点国家发改委工业发展司负责人介绍:一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目录(2019年本)》与制造业相关的项目有900多个,占总项目的60%以上。

二是推动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重点是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公共服务领域的短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汽车、家电、消费电子产品更新消费,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三是大力打破无效供给。适度提高限消标准,新增或修改限消项目近百项。同时,如果现有项目不能完全覆盖,不符合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则一揽子条款分别设置在限制类和淘汰类。

四是提高科学化、规范化水平。2020年白酒生产许可证怎么办?限制和淘汰项目,明确品种和参数,突出可操作性;对于发展方向明确的鼓励类项目和领域,指标参数要尽量明确,方向不明确的新产业、新业态要“粗而不精”,只做方向性描述。同时,将能够被市场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从限制类中删除。

《目录(2019年本)》实施根据相关规定,一般要求是按照相关规定对鼓励类项目进行审批、核准或备案;对限制类项目,禁止新建,允许在一定期限内提升现有产能;对淘汰项目,禁止投资,限期淘汰。酒业相关内容调整:数据显示,白酒生产线、酒精生产线(燃料乙醇项目除外)首次列入限制目录,为200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

此后,在2011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除继续限制白酒、酒精生产线外,进一步将产能低于1.8万瓶/小时的啤酒灌装生产线纳入限制类,将产能低于1.2万瓶/小时的玻璃瓶啤酒灌装生产线和产能低于3万吨/年的酒精生产线纳入淘汰类。

2013年,第

酒生产线从限制类中删除)、第6672号建议(取消白酒产业限制政策)时表示,本世纪初白酒产业产能规模过大、企业数量过多、行业布局分散等问题突显,对国家粮食安全和行业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为此将“白酒生产线”列为限制类。


如今,单纯从粮食安全来看,历史现状已经不复存在。酿酒官微从中储粮的数据获悉,2018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6.58亿吨,实现了由“吃不饱”向“吃得饱”最终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跨越,人均粮食占有量471.48公斤,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80公斤/人左右。据统计,自产+进口的双重供给下,水稻、玉米、小麦除高粱外已经出现供大于需的情况。


限制白酒生产线除早前粮食不足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限制白酒产量,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起到的作用有限,同时限制令还对白酒行业发展造成一定的瓶颈。2020年白酒生产许可证放开,此前《中国白酒》曾刊文分析四川省邛崃市白酒产业发展遭遇瓶颈的情况,其中对于当地“有资质酒厂偏少”的情况给出了这样一个理由。文中以当地某酒厂为例指出,因为“办不了证照”,最后只能通过收购内江的酒厂来解决资质问题。


据了解,自白酒成为国家限制发展类产业后,白酒生产企业在项目立项、土地供给、技改扩能、许可证办理、环境评价、税收、贷款等许多方面都受到严格限制。


行业专家表示,之前的限制使得白酒企业只能技改而不能新建,限制解除过后酒企可以新建生产线扩充产能,就不会再去外面买酒厂了。但同时,业外进入酒行业也会变得更容易,利好与否还有待观察。过去数年的发展表明,国家限制并未直接制约白酒生产量。对于一二线名酒企业而言,为保证产品品质,其产能扩张多依赖自身,如茅台集团董事长李保芳近期就明确指出,2019年贵州茅台扩产,未来达到5.6万吨之后不再扩产,因为环境的承载能力不允许。此外,在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区域中小酒企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这也就造成它们不会盲目的扩大产能。因此,从这一层意义来看,取消白酒产能设限并不会带来白酒产能的大幅扩张。


事实上,从白酒产业被国家列入限制类产业起至今的一些数据也表明了这一点。白酒产量在过去14年中经历了先增长、后下降、再小幅回升的过程。2005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产量349.34万千升,至2013年累计产量1226.20万千升,随后由2014年的1256.9万千升增长至2016年历史最高1358.4万千升,但2017年白酒产量1198.1万千升,首次出现下降,2018年则再次降低至871.2万千升,同比减少27.2%。2019年上半年,中国白酒产量同比小幅回升,增长了2.2%。从数据不难看出,白酒被国家列入限制类产业并未直接减少白酒产量。白酒限制性政策“解除”,业界普遍认为,这个调整顺应了行业发展需求,对白酒产业优化升级有积极意义,这对整个白酒产业都是重大利好。对优质白酒资源更加利好,名酒产区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也有行业人士表示,短期内,这一调整未必能为白酒带来非常大的改变。从近期公布的白酒三季报会发现,白酒行业“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正在加剧,整个白酒行业的产量已经进入总量趋稳的状态,考虑到当前国内白酒产量的整体过剩和需求总量稳定现状,限制性政策的解除,不会迎来白酒行业产量猛增、需求旺盛的情况。 自上世纪90年代始,鉴于当时白酒产业集中度低、生产装备及技术落后,以及全国粮食相对匮乏的前提下,国家有关部门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一直将白酒生产线等列为限制发展类行业。发展至今,当时的情况均已不复存在,但受限于发展政策限制,酒类产品生产准入标准难以提高,重要产区的优势难以发挥,同时,产业迟迟不能建立退出机制,落后产能无法及时淘汰,优势产能和优质资源又不允许进入,从而导致酒类产业无法贯彻市场公平竞争和自然淘汰机制,这些成为酒类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


《目录(2019年本)》的发布,有利于酒业吸引优质资源、外部资本进入酒类行业,建立良性竞争机制,同时使酒类行业生产技术、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诚信体系、溯源体系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有力推动酒业落后产能淘汰机制,促进酒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目录(2019年本)》的实施,将会使行业优势资源发挥积极作用,在扩大规模,异地发展方面,其立项、环评和生产许可证办理不再受到限制,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酒类产业吸收新鲜血液。为优势资源、资金进入酿酒行业提供政策性便利,有利于建立良性的竞争机制,使酒类市场恶性竞争得到有效控制,为净化酒类市场秩序奠定了良性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酒类实行生产准入制度,但之前受政策限制,山东白酒生产许可证停止办理,加上白酒生产许可准入又缺少退出机制,客观上使生产许可证形成了终身制。有能力生产的优势资源又不能进入,由此严重影响了产业的优化集中,使产业结构调整受到限制,尤其还滋生了山东白酒生产许可证倒卖现象。《目录(2019年本)》的实施,将使上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些令人困惑的、不合理的情况均将迎刃而解。此次产业政策调整,将有力推动白酒产业落后产能淘汰机制,促进白酒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不过,也有行业人士表示,限制不存在,对国内山东白酒企业肯定是一件好事。但是,短期内这一调整未必能为白酒带来非常大的改变。从近期公布的白酒三季报会发现,白酒行业“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正在加剧,整个白酒行业的产量已经进入总量趋稳的状态,考虑到当前国内白酒产量的整体过剩和需求总量稳定现状,限制性政策的解除,不会引导国内白酒企业大幅扩产。因限制性政策解除而迎来白酒行业产量猛增、需求旺盛,应该不会出现。


因此,新目录将之删除,业内最为关注的问题就是“白酒生产许可证”是否会马上彻底放开?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生产准入是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责,而发改委并不直接参与准入工作,但产业政策是生产准入制度必须要遵守的先决条件,准入的体系建设必须要遵从产业政策的指导。此次产业政策限制的放开,使得生产准入门槛的提高具备了条件。 据了解,白酒生产准入目前仍实施《实施白酒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2006版)》。尽管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15年就已完成了《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其他酒产品生产准入细则》修订工作,但由于产业政策的限制,迟迟不能发布实施。


如今,白酒生产线解除“限制”,为新版白酒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推行创造了条件。更加科学严格的企业经营管理、生产技术、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诚信体系、溯源体系也有望得到推行。企业只要符合条件即可申领,不再需要“买卖”,而退出机制的存在,也将使持证者得以“优胜劣汰”。 对于白酒行业来讲,困扰白酒行业发展多年的“紧箍咒”正式解除。的确,相较于此前版本“白酒生产线”是从“限制类”产业中移除。也意味着白酒产业将不再成为国家限制类产业。但摆在更多机会的面前是更大的行业优胜劣汰的挑战。


是单打独斗、还是报团取暖?是遵循过去传统的采购模式、营销模式,还是平台思维减本增效创新发展?再一轮白酒产能扩张潮来临,山东白酒生产许可证放开以后,白酒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三年喝倒一个牌子,五年经营垮一个厂子肯定还会在保守残缺的酒业企业家手中重现,让我们拭目以待,下一个十年中国白酒业的新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