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山区如何实现乡村振兴?近年来,四川省苍溪县黄茅乡创新思路,吸引人才入队,发展产业挣门票,不仅走出了偏远山区振兴之路,也让原本的荒山变成了真正的“花果山”。
从河南渑池县某公司总经理到黄茅乡高泰村主任,高泰村三组村民李雄国这个角色有点大。2016年上任时,李雄国向村里捐赠了10公里的道路,沿途安装了300多盏路灯,大大提升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近年来,黄茅乡吸引了罗红、李雄国、简宏生等20多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将这些“带头人”与乡愁捆绑在一起,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去年,来自翟军村七组的38岁村民齐麒麟,带着妻子回到家乡发展养兔事业,创办了自己的特色农家乐,年收入超过10万元。此外,简麒麟还在村“两委”担任助理,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齐麒麟说:“看到这么多老板回来,把家乡建设得这么漂亮,我也很想回国做点生意。”
过去,村民种植水稻,年收入高达2000元。黄茅村支部书记何萌一直在思考如何带领村民走出困境。2017年是黄茅村的转折点。村里建立了一个贫困户丹参托管园,30多户贫困户和20多户非贫困户都参加了。除了土地流转资金,他们还可以在园区工作,年底享受分红。全村人均年收入达7000多元。
土木工程园改造之初,很多人以为地没了,就断了。那时,人们经常停止工作,53岁的贫困户张永强就是其中之一。何猛给他算了一笔账。一个劳动者一天能挣80元,技术要求不高。加上地租和年终分红,年收入能超过3万元,比种粮食划算多了。去年,张永强一家只在园区工作,收入达到1.5万元。尝到甜头后,今年张永强在自己的土地上种了4亩丹参、3亩栝楼、5亩黄精。
如何让人民群众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受益者?近年来,黄茅乡按照“园带园、园带园、大园带小园”的产业发展格局,建设了3个以观赏水果、药材为主的集体经济产业园区,并将产业发展基金借给园区。生产三年后,园区将发展基金返还贫困户,贫困户与园区按4: 6的比例划分。贫困户当年可实现年纯收入4500元左右。
乡党委书记杨文华说:“前段时间,我们申请了全省乡村振兴示范点。”近年来,黄茅乡依托区域内独特的人文自然地理条件,以红桃园、白肉枇杷园、中草药园等七大园区为支撑,大力发展红色文化、观光农业、生态养生三大支柱旅游产业,推动乡村振兴。2014年初,黄毛崖红色景区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进行规划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周边20多万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黄毛崖红色景区的创建,只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乡党委、乡政府的号召下,关心家乡的企业家投资6000多万元,捐赠了一些景点,如农民公园、映山红广场等。企业家罗红投资了220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