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柳青》太神奇了。它表现了人民作家刘清的家国情怀,扎根黄土地,与老百姓共命运。
1953年,时任《中国青年报》副刊》总编辑的刘清应聘基层工作,讲述了自己在偏远地区皇甫村不平凡的创作历程。他第一次下乡时,由于长安县委副书记的干部身份,加上他穿的背带裤太官太洋,淳朴的农民对他敬而远之。于是他决定折翼低飞,剃了光头,戴上皮帽子,穿上双排扣黑色外套,把手放在袖子里。他成了关中地道的老农,欣然接受。他和妻子一起把破庙修缮了一点,使之成为书房和住所。经过互助组、基层社、先进社、大跃进、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四清”,他经历了春收秋收的辛苦和喜悦。他励精图治,积劳成疾,积累了大量的钱财,终于如愿以偿,完成了皇帝的大业。他关爱老人,关爱村民,把第二个《创业史》的巨额报酬全部捐给村里接电、安装电磨。
《柳青》因为真诚而感人。“他是刘清!”感觉演员不是演戏,而是主角的灵魂神。男主角程自爆演技。他完全让刘清进去了。他用手势和微笑,把文人的洒脱风度和胸中的沟壑展现得淋漓尽致。非专业团体演出更是慷慨。“秦腔”的金句,忠厚率真,频出,让人哭笑不得,带来了浓郁的关中乡土气息。电影场景细腻,创作团队种了几十亩稻田、麦田、玉米地。历史文化感很强的中公庙,也是花了几百万元修建的。从农家小院到豆腐房,从耕种收割到脱粒晾晒,从大槐树养牛到议事阶段,旧貌得到了高度还原,人们一下子回到激情燃烧的时代。
刘清、赵树理、周立波、孙犁被称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支铁笔”。为了文学理想,他在长安县定居14年,成为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忠实践行者,刘清说:“要写作,就要先生活,要创造英雄,就要先创造自己。”他的“深入生活”的原则成为了光武帝以后中国现实主义作家的标准。《柳青》作为一部注定要载入电影史册的西部电影,它的主人和创作者是“陕西冷娃”(刘清语),他们不仅有着豪放、干的艺术野心,更有着“一根筋”的头脑,在不可能的时候坚持青山不放松、不放弃。
影片中的自然景观很有诗意,巍峨的秦岭云雾缭绕,塬下的蛤蟆滩生机盎然。人文风光地域独特,物质文化精髓令人敬佩,如剪纸、秧歌、社火、踩高跷、面花、面泼油等。作为一部散文电影,抒情魅力极强。(杨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