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加快创新发展成为各地新课题
三大城市的“引才答卷”(聚焦引才用才)
目前,Xi、武汉、深圳的人才新政备受关注。“一键落户”已成为很多城市的共识,武汉启动百万大学生赴汉留学工程,深圳加强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渴望人才,加快创新发展。
求贤若渴的共识背后,是每个城市不同但又迫切的需求。招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红包”吸引你?如何优化开发环境?招聘、引进和留住人才是城市人才工作的必然答案。记者走访了Xi、武汉和深圳,了解他们的人才招聘策略、人才引进结果和未来计划。
编辑:——
十六日,迎来今年第三十万个“新西安人”
落户大门敞开之后
4月16日,第300个“新Xi安民”落户。小王,1990年出生,山西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14日的一次招聘会上,他看到招聘会上关于注册民警落户的宣传,当场办理了落户。背景系统显示,他是2018年第300个新定居的Xi人。
张龙长期以来一直是Xi本地人,在过去两周也经常进出警察局。“半个月的时间里,他帮家里三个人办了个账户,一个表姐,两个表姐。”
我的一个表兄弟,张媛媛,正在许昌大学学习。她是一名大四学生,打算毕业后去Xi。
根据今年3月前的政策,毕业生6月份毕业后才能落户。但3月22日,Xi宝安推出了“新户籍政策”,大学生可以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在线落户Xi宝安。
户籍政策不断升级,今年以来落户人数超去年全年
去年3月1日,Xi安推出了名为“史上最宽松”的新户籍政策,以“三放四减”招纳人才:放开普通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放宽集体户籍设立条件,放宽“用人单位”定义,降低技能人才落户条件,降低投资税收落户条件,降低买房入户条件, 对长期在Xi就业并有合法固定住所的人员,缩短社保缴费年限。
2018年第一季度,Xi市的户籍政策进行了数次调整:1月19日,全市实行学历落户,只能用身份证和毕业证申请Xi市的户籍。2月1日,Xi安新户籍政策进入2.0升级版,缩短了9类业务办理时间,简化了70%的证明材料。一个人搬进来,全家人都可以和他一起搬。3月22日,Xi公安再次宣布,国内大学生只有持学生证和身份证才能在网上落户。
3月23日,Xi安落户人数达到创纪录的8050人,其中研究生以上176人,本科生3139人,大专生1258人,中专、技校学生505人;引进人才367人。
2017年,Xi安落户人数为257419人,但自2018年以来,Xi安落户人数已超过去年,前三个月落户人数是去年同期的11.5倍。Xi的户籍政策在吸引人才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此前八年只增40余万人,未实现城市总体规划
“此前,Xi安的户籍门槛较高,导致人口增长缓慢。一般必须考上公务员或者进入事业单位、大企业等。要定居,你必须有研究生以上的学历。”Xi市公安局一名工作人员介绍。
2008年,Xi市常住人口为837.52万人,但到2016年底,常住人口仅为883.21万人,8年间仅增加45.69万人。根据2008年5月发布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2020年Xi市城区人口将增长到1000万以上。以当时的增长速度,计划的目标显然无法实现。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向高质量增长,而更多的是依靠创新。创新驱动必须由人来完成,所以每个人对人才的竞争实际上是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
未来动力、创新驱动战略动力源的一种培育和共识。”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说。近期,郭立宏到加拿大为学校引进人才。“现在已经是跨国争夺人才,高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是‘推波助澜’,双一流建设必须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必须靠人才。”
做好便民服务,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引才还不够,最终目的是留住人才。”郭立宏认为,“宏观而言,要让人才发挥作用,给他们提供实现价值的平台。微观来看,要重视给予人才的待遇及各种保障服务。”
当下,西安市提出“店小二”360度服务。同时,引才和育才并举,尤其是发挥好现有人才的作用,引育并重,内外结合,合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提高服务意识,为人才提供保障,这种理念在落户办理环节可见一二。以“便民利警”为原则,西安公安部门主动“走出去”上门服务,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听说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新招聘了北航、南航等高校多名硕士后,阎良分局民警立即赶到研究院为他们现场办理落户。“自己落户后,父母也能投靠落户,简直就是秒迁!”研究生苏幸君在现场用“掌上户籍室”办理落户时很是意外。
一时间,大量人口进入西安,会带来哪些影响?西安的教育、医疗、公共服务保障是否做好了准备?据公安部门介绍,户籍政策改革早在2016年就开始酝酿。2016年12月开始,历经一个多月,相关部门开了数十次会议研究、论证。2017年1月23日,西安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关于进一步吸引人才放宽我市部分户籍准入条件的意见》。“当时聚焦的主要问题就是城市的承载力问题,比如医疗、教育资源是否能够满足需求。最终西安市主要领导定了主基调,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可以通过发展解决,政策最终得以落实。”西安市有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张丹华)
武汉争取五年留下百万大学生
把人才优势变为发展优势
坐拥89所高校、95家科研院所、近106万在校大学生,武汉是全国三大智力资源密集区之一。然而近20年来,“孔雀东南飞”成为武汉的心病,每年30多万大学毕业生中,超过2/3流向外地。
更令人痛惜的是,武汉高校院所的众多科技成果,因体制机制障碍太多,无法得到及时转化,往往在“睡大觉”中错失市场机遇。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核心要素,决定了城市的未来。”武汉市招才局综合服务处处长何慧超说,武汉出台多项人才政策的总体目标,就是将人才优势变为发展优势。
“以往城市发展靠土地经济、规模投资、人口红利等,但在新发展理念下,‘大干快上’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各地开始追求高质量发展,人才价值也迅速凸显。” 在何慧超看来,近来各大城市集中出台人才政策,是发展阶段使然。
“说明各城市现在都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给予人才足够的尊重。”但十几年的人才工作经验,也让何慧超保持警惕,“必须提防恶性竞争,不能搞一哄而上,捡到篮子都是菜。”在他看来,城市发展的水平不同、产业发展方向不同,需要的人才也不同,城市引才应因地制宜、有所侧重,让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用。
何慧超介绍,武汉招才引智工作亮点在于善用在汉高校院所资源优势,创新“大学+”人才政策新模式,实施了“四大资智聚汉工程”,大力发展“菁英经济、校友经济、院士经济、海归经济”。
去年,武汉围绕“五年留下百万大学生”的目标,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实行大学生落户“零门槛”,并提出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买房、租房,出台大学生就业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全年实现大学生留汉30.1万人,创历史纪录。
“要留住大学生,首先要为其解决落户难、住房贵、收入低、岗位少的难题。”招才局协调推进部部长石柏林介绍,武汉出台的“留汉九条”就是为了集中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今年4月11日,武汉召开深化招才引智专题工作会议,进一步打造大学生留汉新政2.0版。一方面开展春、秋两季校园巡回宣讲招聘会,增强大学生留汉意愿。另一方面继续兑现“低于市场价20%”购房租房承诺,力争全年集中和分散交付大学生租赁房钥匙1.2万套。
此外,为长期留才,武汉还将在年内推进新改扩建公益普惠性幼儿园40所,新增幼儿园学位1万个;推进89所中小学配套建设,力争完成20所,新增学位2.2万个。(记者 程远州)
深圳酝酿鹏城英才计划
理念比补贴更有吸引力
4月15日,第四届“智领未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在深圳举办,全国各地约4.3万应届毕业生到场求职。
签订劳动合同,就能获2000元就业补贴;落户深圳,本科生可拿到1.5万元的租房和生活补贴;离校后到入职前,有1500元的临时生活补贴。深圳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小廖,感受到了深圳的“满满诚意”。
“有补贴固然高兴,但更重要的是深圳这种‘舍得给人才花钱’的态度以及传递出的政策理念。”小廖说。
除了应届毕业生,很多海外中高端人才也选择深圳。4月,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刚落下帷幕,夺得国际赛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行业总冠军的“Aeyesafe”项目团队就决定落户宝安,获奖项目中还有6个也初步达成落户意向。
“很多‘海归’专家愿意来深圳,看中的是深圳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活力。”招商局光明新区科技园有限公司市场部郭俊辰说,入驻其园区的深圳市孔雀计划团队可获资助经费1000万元至1亿元,还有160万—300万不等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补助、光明新区“鸿鹄计划”补贴等支持。“这些资助大部分是无偿的,对研发团队有很强的吸引力。”
今年2月,深圳印发《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筹集建设力度,扩大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供给实施;为海外人才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提高外籍人才签证和工作便利度。近年来,深圳先后出台多项人才政策,从海外高层次人才可获得最高300万元经费补贴,到新当选两院院士每人给予100万元工作经费和600万元奖励补贴;从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到“十三五”期间建设不少于30万套人才住房,在资金、制度、服务等方面加大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度。
截至2018年3月31日,深圳累计确认孔雀计划人才3264人,核发奖励补贴资金11.2亿元;截至2017年底,认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9933人,累计引进海内外留学人员10万余人,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超过51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0.7%。
“深圳的吸引力不仅在人才政策本身,更是由此展现了政府的决心和姿态。”在深圳创业的刘宗建认为,不断创新的人才机制是深圳长期保有竞争力的关键。
在深圳湾畔的全国首个人才主题公园内,人才功勋墙、求贤阁、群英荟等建筑向游人传递着这座城市重视人才的理念。据了解,目前深圳正在酝酿“鹏城英才计划”,将推出新一轮符合国际惯例、体现深圳特色、更具突破性的人才政策。(记者 吕绍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