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瑞金充满了风景。8月18日,报道改革开放40周年的记者团来到野坪乡山七村。在干净整洁的乡间小路上,一排排蓝瓦白墙的房子井然有序,一小群孩子在广场上玩耍。勤劳的村民们在蔬菜基地里忙碌着,他们黝黑的脸上充满了灿烂的笑容。
近年来,山沟的变化令人难以置信。村庄干净整洁,只要愿意出力,都可以有自己的产业。村干部个个精力充沛,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村民们热情又感性。”我们村人少,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一些老人孩子在家,土地杂草丛生。通片公路是村民们一步步走出来的一条泥路。"
野坪乡山七村原是“十三五”贫困村,距瑞金市12公里。村子里到处都是旧土坯房。村民的生活环境脏乱差,村容村貌堪忧。有586户共2589人,81户共337名贫困人口已建卡。如今,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已有79户326人脱贫。2017年,该村退出贫困村,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村。
打赢脱贫攻坚战村庄大变样
由于远离市区,产业薄弱,叶坪乡山七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为改善村容村貌,山岐村积极申请项目,持续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推进硬化路、通路、房屋改造等项目全面铺开。通过整合资金、统一规划、严格标准,探索村级活动场所和农村经济适用房。卫生计生服务室、文化活动室“四位一体”场所建设,文化广场、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完善,既节约集约用地,
而且,为了让山崎村成为“产业发展、环境整洁、功能齐全、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进一步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村里还帮助家家户户粉刷外墙,家家户户通水泥路,家门口安装路灯,城市花坛搬进村里。杨国屏是叶坪山七村的一户贫困户,祖屋年久失修,却没钱修缮。“后来在村里,我们生产生活条件差,难以就地脱贫,就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经济适用房。”他告诉记者。
据了解,近年来,瑞金针对贫困村或非贫困村开展了“空心房”整治、道路交通、公共服务、安全饮水、厕所革命、环境整治等项目,弥补了“七改三网”的基础设施短板。2015年以来,瑞金累计投入“七改三网”建设资金9.04亿元,改造农村土坯房6345套。目前,各行政村已新建垃圾收集房,配备保洁人员、垃圾车等运输设备。
“输血”变“造血”产业扶贫引活水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最有力的抓手,是强市富民之本,是致富之源,是脱贫之本。为帮助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实现可持续增收,山岐村通过产业扶贫“五个一”模式,引进中兴农业、盛威百香果、百汇绿海等农业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形式,带动每一位村民发展产业,有稳定的增收项目,帮助17户贫困户脱贫。
村民杨丽萍和妻子在外打工。长期的繁重劳动,给杨丽萍的妻子留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病根。从那以后,她再也不能努力工作,就医也没用了。杨国屏只能独自承担两人离家的开销,眼看着这些年积攒的那点小钱变得越来越少。当他无助的时候,一个朋友建议他回家种红薯。2015年初,杨丽萍向亲戚朋友收钱,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不幸的是,一场洪水粉碎了他的梦想。但他没有放弃。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2016年底,红薯大丰收,收入超过20万元。“如果你帮我这么多,我不仅会摆脱贫困,还会变得富有,”杨国屏动情地说。
今年,种了6年烟的80后温暖明媚,一个人种了40亩烟。相比之前一两千人缺乏外出技能的月薪,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有政府产业扶持资金,还有扶贫干部也帮忙申报贴息贷款。如果遇到技术问题,可以问烟草技术人员。最贴心的是买产业保险,有保障。”梁文说,产业扶贫政策让他创业无忧,光是在家种烟草一年就能带来三四万元的收入。
今年当地政府还引进了中兴现代农业园区项目,规划用地面积2000亩(2017年将建成500亩),总投资1.2亿元。计划建设20万平方米冬暖蔬菜种植大棚、5台蔬菜保鲜冰箱、6000平方米。培训加工仓储物流检测中心建成后可直接带动600户农户种菜。
(其中100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4万元以上。“目前,中兴产业园500亩蔬菜大棚已建成,蔬菜保鲜冷藏库、培训检测中心等配套也在建设中。”驻村第一书记谢福林介绍道,通过产业园的带动,村民不仅可以获得土地租金、分红等收入,还能发展自己的产业,形成长效收益机制。截至2015年底,瑞金全市商品蔬菜种植面积达5.17万亩,各种养殖数量比上一年增长39.2%,参与实施产业扶贫项目的贫困人口达41216人。
产业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带动瑞金人民过上好日子。
集体经济蹭蹭上升打响瑞金特色品牌
几年前的山岐村,是一个基础设施不完善、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意见较大的村庄,村党支部战斗力不强、班子涣散,在群众中没有威信,各项工作滞后,在经济方面也可谓是一穷二白。改变村集体经济“空壳”现状成为当务之急。
近年来,当地村委会组织集体流转了600亩土地,以500亩土地入股,引进龙头企业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每年能实现村集体收入12万元以上。争取资金对山岐水电站进行了扩容改造,投入运营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40万元的收入;用好光伏产业扶贫政策,在屋背塘小组建设0.7兆瓦的村级光伏电站,在山岐小学屋顶建设44千瓦的光伏电站,在山岐幼儿园屋顶建设50千瓦光伏电站,每年的光伏发电收入达12万元,全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可达64万元以上。
“这些收入除了提留部分用于村里的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其余的分红给了村民。”谢福林笑着说,“村里以前是零收入,现在一年收入几十万,从‘输血村’变成‘造血村’,实现了华丽的转变!”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通过深入产业扶贫已形成了独特的“瑞金经验”。通过加快产业集聚,当地经济量质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稳中调优,新增大棚蔬菜97.3公顷,脐橙530余公顷,高产油茶11000余公顷,认证农产品“三品一标”13个,“瑞金荸荠”地理标志商标成功注册,“瑞金咸鸭蛋”地理标志产品通过技术审查,瑞金市获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国家油茶种植标准化示范区、江西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