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日报
主持人孟洋:随着上市公司重组新规的实施,并购重组的受理和审查进程正在悄然加快。重组受理方面,10月前两周,证监会M&A委员会共受理重组方案13项,达到9月份全月水平。在重组和审计方面,也有加快的迹象。今天的报纸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本报记者包兴安
10月18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明确发布创业板借壳上市限制。专家认为,放宽创业板借壳条件有利于创业公司的资产重组。同时“炸壳”的可能性也更小。
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主任蔡建春表示,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业示范区,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发展,证监会本次修订允许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上市,其他资产不得在创业板上市。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潘鹤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创业板开借壳是分散市场的一种方式。2015年以来,很多创业板公司一直处于“保壳”的边缘,忙于“保壳”,自然没有做主营业务的打算。同时,他们也为“保壳借壳”的寻租提供了土壤。近年来,相关部门的下放也代表着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一是方便相关产业,即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帮助这些企业发展壮大;二是出台了有利的监管政策,由于有条件放开后门,监管压力得到明显减轻,给了监管部门更多的时间设计和调整政策;三是引导市场投资理念。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借壳上市让信息优势者赚了很多钱,而这种有条件的放开肯定会对“炒壳”施加严格限制,让投资回归理性;四是减少“守壳借壳”的寻租现象。
潘鹤林认为,短期来看,放开借壳会给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企业带来希望,他们可以尽力寻求实体企业进行重组。也就是说,市场最大的变化一定是业绩的逐步提升和市值的逐步提升,并购的开启会让企业做大做强的道路顺畅很多。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有条件“放松”创业板借壳限制,旨在理顺上市公司资源配置机制,更好地服务企业转型和新经济发展。对于可能出现的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炒壳”等现象,要加强对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罚,严肃查处相关违规行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放宽创业板借壳条件有利于创业公司的资产重组,有利于优质资产更便捷地参与直接融资。
a股市场的投资者有炒空壳资源的习惯。后门松动会不会有“炒壳”?刘向东认为,鉴于科创板和创业板改革的需要,单纯“炒壳”没有大市场。尤其是创业板一旦转为注册制,壳资源的溢价效应会减弱。虽然借壳上市仍有可能发生,但“炒壳”现象在未来会逐渐消失。
“随着注册制改革的加快和退市制度的市场化、常态化,壳资源的内在价值将大大降低,违规成本将大大增加。预计不会有过度投机及其对实体经济的服务。积极效果将是均匀的
潘鹤林还表示,在创业板开借壳不仅是市场需求,也是国家引导产业升级的一次尝试。“炸壳”的难度可想而知。同时,创业板未来将迎来注册制。在注册制背景下,信托成为监管最为严格的领域。如果市场接近透明,投机自然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