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剑波在一个牛场工作。闫国平
曹剑波在一个牛场工作。闫国平
众信。中新网太原4月12日电:一位“85后”养牛娃回到家乡创业
作者杨洁莹郭洪雪闫国平
我一走进曹剑波的牛场,就看到一群群牛被关在标准的畜棚里,克里斯提尼的牛叫声响彻整个牛场。一捆捆的玉米秸秆摆放在牛场的平地上,曹建波在牛棚门口为牛烧水。
曹建波的牛场位于山西省长治市秦县迎春村。“来,看看我们的两个牛棚和饲料仓库,还有拖拉机、打包机和包装机。”33岁的曹建波告诉记者,玉米秸秆如何捆包、如何粉碎、如何调配饲料、如何用水加盐喂牛等。
曹剑波的牛场里堆满了一捆捆的玉米秸秆。闫国平
事实上,曹剑波回国创业养牛。他告诉记者,13岁时,因为家里贫困,他就辍学了。后来他跟师傅学修摩托车,从附近商店偷了焊接技术。拜了老师三年后,他只身一人冒险进入江湖,先去福建,后去四川,用他“偷”的技术开始焊接。经过两年的考察,曹建波的电焊技术得到了培训,也赚了一些钱。
“年轻的时候,我到处跑,做了很多工作,感觉头脑灵活。”曹建波租了三个门市部,扩大了经营范围。另一方面,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建牛场的计划开始实施。
2018年夏天,曹建波的养牛场开始陆续收购奶牛。刚开始,他纯粹是买草料,但喂了一两个月后,他变得忧心忡忡:看着秋收开始,看着野生玉米秸秆无人问津,他开始萌生收割玉米秸秆的想法。曹建波先是让做废品生意的朋友花6000元买了一台铁牛60烂的拖拉机,然后又买了一台粉碎打捆一体机。经过精心维护,它变废为宝,成为他成功的机器。他还花了14300元买了一个打捆机。
和邻居达成协议后,我们用玉米杆换了牛粪。曹建波砸碎了100多亩玉米秸秆,装在仓库和附近空地上,等待发酵,准备了足够养牛近一年的草料。他用自己的玉米和豆渣来换取卖豆腐,豆腐被压碎并混合好,制成牛的营养饲料。
曹剑波把十几年赚来的30多万元几乎全部花在了筹建养牛场上。养牛场搭建好了,他每天里里外外忙得不可开交,需要精心准备牧草,精心饲养。我父亲为他照看牛场,我母亲为他照看孩子,我妻子经营一家蔬菜店。四个成年人互相负责,尽力维持七口之家的生计。曹剑波一家为脱贫致富而努力奋斗。
现在,曹剑波养了15头牛,1头花小牛,他回乡创业养牛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也有人来这里参观学习。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他酝酿的50头放养计划即将实现。“扩大规模后,一定要吸纳村里的特殊贫困户当员工,让他们赚钱,真正脱贫。”曹建波说。(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