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儿童节,玩具绝对是孩子们话题的中心。不管玩具最后是如何出现在孩子的视野中,只要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就说明这样的设计和营销思路是成功的。在玩具行业,乐高积木一直坐在榜首。乐高到底靠什么赢得全世界的青睐?
乐高品牌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至今已有近90年的历史。在从木制玩具到塑料玩具的过程中,乐高玩具也经历了从工业时代到机械时代的转变,产品与时代的接轨让乐高逐渐走向世界。作为一款马赛克玩具,乐高不仅能提供简单易操作的游戏体验,还能利用积木的不同组合,为玩家创造无限可能。
根据乐高发布的财务报告,2015年,公司营收超过了全球两大实体玩具巨头美泰和孩之宝的总营收。从2015年到现在,虽然2017年乐高的营收略有下降,但仍然没有影响其在玩具行业的主导地位。
战略失策,乐高也曾跌入谷底
如今,风光无限的乐高,其实也经历了自己的黑暗时刻。进入千禧年后,互联网时代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和儿童的娱乐方式。他们的注意力已经从传统玩具吸引到电子屏幕上。虽然还没有广泛普及,但对于乐高来说确实是一个潜在的危机,于是乐高的创新之路开始了。
由于当时技术有限,乐高选择将触角延伸到其他领域,而不是加强核心产品的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乐高并没有占据市场优势,因此其战略发展方向的偏差也让乐高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乐高之前的试水在业内非常警惕。俗话说“一专多精”,很多企业在成立之初并没有形成“一专”的业务结构,在萌芽阶段就盲目扩大业务范围,从玩具到童装,从服装到文具、绘本等。最后的结果多半是自杀。一个企业如果能经得起时间的沉淀,构建完整的业务体系,形成以“一专”为核心的大规模业务结构,就能达到“多精”的目的。
转亏为盈,乐高踏足山巅
在面临巨额亏损后,乐高不得不及时将重心拉回核心产品——积木,专注于打造自己的系列玩具,增加玩具的研发成本,最大化玩具本身的品质和体验。这个决定也是乐高在全球范围内无法被超越甚至模仿的原因。
以国内小型玩具加工厂为例,仿制玩具从模具、原材料、加工、品控等方面都不可能尽可能还原乐高。盗版玩具的销售瓶颈意味着不能投入过多的资本,所以我们会发现市场上盗版乐高产品的消费者很容易在质量上相互区分。
扭亏为盈让乐高的战略布局走上了正轨,乐高不断增加基于玩具的附加内容的价值。“玩中学”的理念自始至终将玩具与教育的结合发挥到了极致。现在当我们谈论玩玩具来教学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积木。消费者能够形成这样的思维导向,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乐高教育”也成为乐高集团布局中国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乐高在中国开了第一家店
乐高活动中心,2010年与中国教育部签订“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合作协议。在如今玩具行业受到电商和网络游戏的冲击下,“寓教于乐”已经成为了玩具产出的核心内容了。在泛娱乐道路上受益良多
游戏
在产品线上,乐高多年以来在做好玩具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扩张自己的领域,“打不过就加入”在商业的选择上更像是一种积极的做法,在面对电子游戏抢夺儿童娱乐时间的情况下,乐高涉及了从端游到手游、桌游,从电子游戏到虚拟游戏的一系列过程。尽管没有过于出色的变现,但像乐高星战、哈利波特之霍格沃兹等都受到了玩家们的好评。乐高元素的渗透让消费者们更容易接受跨领域的新生产品,这就是品牌带来的力量。

而品牌之间的协同效应也让乐高看到了异业合作的前景,暴雪、布加迪、宜家、苹果、腾讯,每一个都是各自行业内的巨头玩家,资源的共享让乐高在玩具业内也有了更多的影响力,进而达到1+1>2的效果。
IP
除此之外,在玩具行业中,品牌和IP之间的“故事”总是源源不断的,强强联合必然要涉及国际知名的IP形象,自主培养IP和IP授权都是不可避免的。在授权方面,星球大战和哈利波特两大IP在过往的近20年的时间里为乐高带来了巨大的利润,而在自主方面上,乐高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庞大的IP体系,无论是在积木领域,还是在整个玩具领域,乐高自带的IP价值都远远的超过了其他的品牌玩具。
大电影、主题乐园

乐高的野心还远远不止于此,在追求泛娱乐的道路上我们也常常能看得到乐高的身影,乐高大电影和乐高主题乐园的组合模式更像是在“迪士尼化”的发展。不过与迪士尼不同的是,经历过至暗时刻的乐高,如今向所有领域伸出的触角上都带有着乐高积木的元素。以主题乐园为例,乐高每隔四年都要进行一次推到重建,最大可能的保持游客们的新鲜感和对玩具元素的敏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