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校教师、工程师、医生、护士来说,发表论文是获得职称的“硬杠杆”。有人利用这个机会,在网上设立假期刊网站,以付费论文为诱饵,骗取受害者钱财。经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检察院提起公诉,近日法院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杨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五万元。
期刊编辑寻找“商机”赚钱
杨,江苏人,在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做期刊编辑。工作上,公司总是拖欠工资,所以他一直想另谋出路,挣点钱养家。
三年前的初秋,杨注意到医生和护士经常在网上咨询如何发表期刊文章。他知道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发表论文直接关系到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所以他们非常需要发表论文。
但是医护人员日常工作繁忙,很多人没有投稿经验。他们经常在网上找到正规的期刊网站,提交文章。结果,大部分手稿都丢失了。
头脑灵活的杨意识到,这些真假难辨的期刊网站是赚钱的“商机”。他开始盘算,“与其给别人打工,不如建个期刊网站,骗点钱。”
自建农家期刊网
设计骗局和其他人上钩
有了这个想法,杨立刻着手具体的操作。首先,他在网上招人“克隆”一个正规的期刊网络。这个假网站和真期刊网站基本一样,具有杂志介绍、在线投稿、投稿信息填写等功能。普通人很难分辨真假。
“做这个网站的目的是为了在网上以杂志的名义收集论文实施诈骗。”杨供认不讳。
但是,这么多期刊网站怎么能快速检索到呢?杨知道他的方法,——,找一个平台进行网站推广,并提高搜索排名。于是,他花了三四万元请互联网公司在大型浏览器上推广。这样,一旦有人在浏览器上搜索“医学论文”等关键词,系统就会优先推送他的假网站。
此外,为了看起来更合法,杨还找了一家机构成立了期刊出版公司。这是一家空壳公司,注册地址在北京,法定代表人是杨本人。同时,他还设立了三个银行公司账户,方便收款。就这样,杨精心设计了一个骗局,等待鱼儿上钩。
用言语行骗
受害者已经“进入”
为了赢得被害人的信任,杨某注册了一个QQ账号,以“张编辑”的身份与对方沟通,并承诺只要他交钱,文章很快就会发表。有些医护人员没有发表论文的经验,往往信以为真,一篇接一篇地提交。
“几天后,我会给提交的客户发邮件,说文章通过了初审。”杨说:“这些邮件都是提前准备好的演讲模板。”模板上附有公司的公司收款账户,收费一般在1500元到1800元之间。还会注明7天内无理由退款。
一些受害者急于发表论文,收到电子邮件后会转账。这时,杨会用QQ或邮件告诉他们,文章大概半个月后会发表。然而,这只是他的“拖延战术”。到时候,当受害者询问新闻稿或要求退款时,杨已经逃跑了,再也没有回应任何消息。许多受害者直到那时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从2017年开始,杨的“生意”就一直在源源不断,轻松赚了不少钱。“我骗的钱已经被我花光了,大部分都有贷款和个人消费。”杨供认不讳。
指导调查
准确识别被谋杀的医务人员的数量
2019年11月23日,青岛某医院医务人员张报警。警方随后立案调查。2020年1月,杨因涉嫌诈骗罪被侦查机关逮捕。检察官审阅文件后发现,公安机关认定本案被害人为报案人13人。然而,根据秦风的供词
“根据司法解释,在办理被害人较多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时,可以结合经查证的银行账户交易记录、第三方支付结算账户交易记录等证据,综合认定被害人数、诈骗资金数额等犯罪事实。”办案检察官说。
>为准确认定诈骗数额和被害人人数,办案检察官列出详细的引导侦查提纲,并建议公安机关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3个对公收款账户资金往来情况进行专项审计。经过专业审计,最终确定该案涉案人数为368人,涉案金额为59万余元。案件被害人为全国多个省市的医护人员,其中不乏三甲医院的医生、护士。
由于涉案被害人人数众多,黄岛区检察院创新被害人权利告知方式,选择在官方微信平台上向被害人公告送达权利义务告知书。2020年9月15日,黄岛区检察院对该案提起公诉。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人杨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网络多次骗取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遂以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一审宣判后,被告人杨某表示服从判决,不上诉。
办案检察官提醒公众,发表期刊论文要摒弃急功近利走捷径的思想,选择期刊官方网站,咨询正规期刊。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遇到要求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转账的情况时,不要轻易转钱。一旦发现被骗,要及时报警,切勿让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来源:检察日报正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