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是单干还是合伙,创业三合水是什么

新华社贵阳11月20日电:从“单打独斗”到“三社融合”——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扶贫产业发展探索

新华社记者罗飞

秋冬季节,贵州省遵义市亳州区三河镇马坪村同村路郁郁葱葱。在原始陡峭多岩的土地上,一人多高的辣椒林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腰,枝叶繁茂,生长喜人。连绵不断的绿色让这座石山充满了生机。

管理这片椒林的亳州区三河镇主席李培辉说,三年前,这片土地几乎被废弃。由于山高坡陡,村里的耕地有限,分散在各家各户,都是传统的低产低效作物,比如玉米。完全没有工业化发展。

与过去和现在相比,同一块土地呈现出不同的工业面貌。在李培辉看来,这主要得益于亳州区“三社融合”改革,创新工作机制,转变发展思路。

2016年9月,亳州区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层供销社、农村信用社“三社融合”改革,在亳州区三河镇成立了三社融合发展专业合作社,将原有的三方相关服务功能有机融合,助力脱贫攻坚。

记者看到,三河镇长清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富源新居社区一家店铺悬挂着“亳州区三河镇三社融合发展专业合作社”的招牌,里面有合作社、农村信用社驻村办事处、供销社农资超市、农产品展示区。独立三方联合办公,宛如一个整体。

在解释“三社融合”时,李培辉做了一个比喻:如果说“三社融合”是一架飞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机身”,农村信用社和供销社就像“两翼”。如果合作社在没有资金支持和市场保障的情况下,简单地聚合农村闲置土地和劳动力,很难“飞得更远”。

亳州区“三社融合”的探索,就是针对这些“痛点”,有效整合了合作社的“组织动员”、农村信用社的“资本”、供销社的“市场信息服务”等优势。三大机构整合为一个“大家庭”,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改变了传统合作社与农民“单打独斗”的局面。

“没有这样的机制支撑,单靠合作社跨部门融资申报项目是非常困难的。整合三家公司共同合作,农村信用社和供销社‘送服务上门’可以更精准、更高效地解决问题。”李培辉说。

遵义农村商业银行三河支行行长李表示,通过“三社融合”,单位每周都会派工作人员到合作社开展业务,进一步将原农村信用社惠农信贷业务下沉到农村,了解彼此发展需求,有效解决困难。

“人员下沉可以跟上合作产业发展,跟进服务,有效拉动信贷业务。”李表示,支行推出的“三社利”新金融产品,是根据会员需求“个人量身定制”,最大限度降低贷款利率,为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逐步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难”问题。

“我开始单干,转了几十亩地种菜。由于缺乏资金和市场,亏损严重。”谈及贷款的发展,合作社成员郑东感慨地说,后来找了合作社帮他贷了10万,才“起死回生”。去年他以“三社利”50万元的低息贷款扩大了行业规模,发展越来越好。

目前,依靠“三社合一”,合作社已经收到成效

合作社成立以来,200亩地种植的辣椒已投产,带动村民参与种植辣椒1500多亩。同时,招募了350名村民作为成员,其中包括62户贫困户。社员将手中闲置的资金和土地投入合作社,既促进了集团的发展,又实现了分红增收,有效推动了农村“三变”。

“两年来,合作社吸纳会员资金90多万元,部分农户分红3万多元。”李培辉说,合作社年营业额1500多万元,劳务支出占60%,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