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学怎么做?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
【专家答问】
培黎职业学院2020级多位学生:作为职业教育学生,在学习中缺少全局规划,理论基础不扎实,实践课有时又跟不上现实发展。想通过高职类高考考取本科,难度也挺大。我们该如何设定自己的成长路径呢?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俞启定: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生产技术的迅速提高。因此,技能型人才需要打好文化基础,有一定的理论造诣。
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能够胜任特定工作的专业技能。无论是什么样的技能,都需要经历从出生到成熟,从成熟到精进,从精进到实干的过程。但是因为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只能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
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了解两个方面:一是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习要求,二是企业相应的岗位任务和员工标准,并结合起来。学校和老师也要在学生入学之初给予相应的教育指导,让学生在学习阶段避免被动和盲目。
江苏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加工中心班组副班长陈亮:技术工人评职称的上升渠道较为狭窄,如何真正打通人才上升渠道?
一是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刘志阳:要坚决“破四德”,完善高级职称评审和聘用办法,将技术技能行业纳入评审范围,打通评审渠道,让不同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参与评审。二是淡化学历要求,将技能大赛获奖、完成项目、技术报告、经验总结、行业标准等创新成果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让技能过硬、学历层次高的高技能人才得到“评价”。三是建立为国家经济发展和重大战略实施作出突出贡献的绿色通道,对具有独门绝技、独门绝技、长时间坚守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领军人才采取特殊评价方式,让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得到“快评”。
培黎职业学院学生:求职过程中感觉到,所学内容相对宽泛,而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是高专业性的,我们怎么应对?
陈亮:工作中越来越要求知识面广、技能复合,感觉曾经学的知识和技能不够用。如何解决?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应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技能支撑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具体体现。职业技能是专业的,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时对技能的要求往往是复合的。这就引出了上面两个问题,一个认为企业对人才的专业要求高,另一个认为企业在工作中更注重复合技能,看似矛盾,其实并不冲突。
从教与学的针对性和广泛性来看,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衔接、课程内容与专业标准相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衔接的要求进行。然而,科技发展周期的缩短导致了职业的复合化趋势。因此,专业设置一定要与产业链相衔接,不能指向过于狭窄的单一岗位,而要面向岗位群或职业群。比如机械操作不仅要针对车铣岗位,还要针对“车铣刨磨钳”数控的“工业技工”岗位群,从而提升学生的复合技能。
从教与学的工具性和基础性来看,高职院校教学要解决产业需求与教育需求的“两张皮”问题,构建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合作的“双主体”机制,摒弃存储导向与应用导向分离的“二元论”观点。在信息时代,我们应该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比如课程开发可以突破传统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三阶段模式,将工具性或平台性技能的应用作为公共课程。
从一次教与学、多次教与学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应整合“三种方式”:基于学校学习的正规教育、基于企业培训的非正规教育、基于在线学习的自学以及其他非正规教育。我们应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