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科创板和科技板块的区别,科创就是创业板吗

从去年底开始的IPO退市潮一直持续到今天。

4月6日,又有两家申请科创板的企业撤回材料,终止审核。公开资料显示,截至4月6日,2021年以来,已有超过98家公司终止科创板考试(上海托普两次冲刺科创板未果)。此外,1家公司未注册,6家公司因终止注册结束IPO进程。

然而,这些失败的IPO公司并没有轻易放弃。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理的数据显示,在科创板首次失利后,不少企业再次提交材料。截至目前,已有37家企业(含上海托普)选择重新申报,重新申报率高达35.24%。除了重新调整方案、修改申报材料外,7家企业变更拟上市地点,由科创板转创业板。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超过半数的二级申报企业选择在6个月内重启IPO,如联动科技在撤回材料仅一周后重启IPO,公司首次IPO于2020年9月28日获受理。今年3月11日,联科科技出于战略规划考虑,主动向上交所提交了科创板IPO撤回申请文件。但7天后(3月19日),联动科技迅速在广东证监局办理了辅导注册。

超三成企业重新申报

连日来,科创板IPO企业纷纷撤回材料,重新申报。

具体来看,37家重新申报的企业中,有20家处于上市辅导阶段,17家再次受理。在这些重新申报的企业中,有8家企业参会(其中4家提交证监会,4家受理),重新申报成功率达47.06%。

“由于IPO预审控制的不是财务指标,而是信用质量,使得一些因信息不完善而选择退出的IPO企业在信息完善后卷土重来。这是正常现象。这也说明注册IPO的渠道依然畅通,之前IPO失败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对质量不放心。这封信的质量不够。有些是真的在掩盖公司的根本问题,有些不是根本问题,只是信息披露存在不足。如果信息不足以弥补信息,再次提交IPO是符合逻辑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潘鹤林接受采访并指出。

对于二次冲刺的企业来说,在重新申请IPO的过程中,难免会被要求“披露前次申请的相关信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多数企业首次撤回申报的原因多为“自我发展战略考虑”;管理团队或股权结构的变化,如“引入外部机构投资者、制定期权激励计划”、“高管因自身原因退出运营”等。信息披露不规范或准备不足;不符合相关板块的定位等。

在二次申报过程中,上述问题的解决是决定二次申报成功与否的关键。比如交易所是否会撤回前次申报的理由,影响发行人前次申报的相关因素是否已经消除;申请人根据前次申报文件的信息披露内容和查询回复内容,披露了本次申报与前次申报的主要差异及产生相关差异的原因,并进行了详细查询。

从目前第二次申报“开会”的案例中不难发现,是否消除前一次申报中的相关因素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以已经完成发行的四家公司为例,典型的就是泰坦科技。其第一次会议审议结果显示,科技创新公猪

x;">7家企业“转战”创业板


从再次申报的板块来看,目前15家处于上市辅导前期阶段的企业尚未披露具体的上市板块,但再次申报科创板上市仍占最高比例,有14家企业仍然选择申报科创板,另有7家企业则转而申报创业板,1家企业选择申报精选层。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行为也反映了当前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效果初显。


一方面,今年2月,新三板精选层挂牌企业转板上市规则正式落地,市场人士预测今年内有望看到精选层企业成功转板科创板或创业板的案例。


力量资本董事长朱为绎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加快精选层直接转板制度,对解决目前IPO堰塞湖问题起到较好的分流左右。”


沪上一家大型券商策略分析师也在受访时指出:“转板上市制度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差异化、便利化服务,打通了中小微企业成长上升的通道,有利于提高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覆盖面。同时,企业也能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交易场所,充分利用不同市场的特色制度来自我发展。”


而另一边,科创板、创业板错位竞争的格局也初见成效。


“企业选择任何板块上市,都是出于其自身的上市需求。”北京一家中型券商投行部人士说道,“行业、发展阶段、所处区域、以及发行上市条件等,都会影响企业的上市选择。”


“从行业标准来看,比如新商业模式企业,成长型的创新创业公司,包括传统产业技术结合的、偏软一些的,上市大概率会选择创业板,而硬科技企业上市,尤其是科创板明确的六大行业,大多会选择科创板。”前述策略分析师指出。


海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也指出,“两个板块定位有些差异,但是都出于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两个板块都是为了支持新经济企业更加高效、更加便利地融资。长远来看,创业板和科创板应该会协同发展,呈正相关的发展趋势。”


IPO不能一撤了之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上市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二者扶持新经济企业的初衷一致,创业板与科创板对于从严审核的理念也不存在差别。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7家从科创板撤回又申报创业板的企业中,仅中联云港一家顺利过会,而另外有3家企业——木瓜移动、佛朗斯、兴欣新材均再次撤回IPO申请,还有一家企业——天益医疗则中止审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前述三家撤单企业都曾因“科创含量”遭遇两方上市委“刨根问底”。较为典型的如佛朗斯,在冲刺创业板时期,佛朗斯曾对前次撤回IPO申请原因作出总结——“发行人主营业务科创属性不突出、报告期内规模体量偏小以及公司更加符合创业板定位的特征。”


但即便如此,主要业务为租赁的佛朗斯似乎也不满足创业板定位。在第二轮问询中,创业板上市委又犀利要求其结合自身租赁业务的创新、创造、创意情况,核心技术所带来的竞争优势、行业及发行人成长性等情况,说明是否符合创业板定位的规定。


事实上,不久前,创业板刚诞生了首个因不符合创业板定位而被否的企业。


3月25日,创业板上市委便否决了鸿基节能的IPO申请。公开资料显示,鸿基节能的主要业务是地基基础及既有建筑维护改造的设计和施工。


上市委员会审议认为,鸿基节能所处行业为“土木工程建筑业”,属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的原则上不支持在创业板发行上市的行业。同时,招股说明书披露的新技术、新业态相关业务收入占比、毛利占比分别从2017年度的51.94%、60.24%下降到 2020 年 1~6 月的24.94%、29.30%,不符合创业板定位。


除此之外,木瓜移动还因在信息披露方面暴露出的“不客观、不准确”等问题被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委质疑;兴欣新材则因采、销、存方面财务数据真实性不足等遭遇举报。


面对企业接连撤单的行为,不少市场人士也开始呼吁,“IPO不能一撤了之”。


早前,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就明确指出,对“带病闯关”的拟IPO企业,将严重处理,决不允许“一撤了之”。近期,有地方证监局也在召开辅导监管工作会议时表示,不接受辅导机构在遇到交易所现场检查后主动撒材料,或者遭遇现场检查时被发现问题,否则要对相关保荐机构区别对待。


盘和林认为:“在IPO事前,监管层通过完善IPO信息披露格式和形式,增加IPO信息披露种类等多元化的、完善IPO时期的信息披露要求。而在IPO审核发现信息造假的问题上,则依然需要加大处罚力度,比如禁入造假企业、处罚,因为有些问题属于欺诈上市范畴,需要追究到底。所以信披造假在IPO事前也不应该一撤了之,要追究IPO企业信披造假的责任。即使没有IPO成功,欺诈上市的行为也是需要处罚,需要严厉震慑的行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