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非物质遗产心得体会400 大学生创新创业非遗

来源:人民网

图:田鹏在做京绣。

本报记者石芳社

图二:李湘在表演京剧鼓。

本报记者石芳社

图:马宁正在雕漆。

吴健坤

老北京风格。个人资料图片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26项,市级非遗项目273项。

如何继承这笔宝贵的财富,赋予人们更美好的生活?一群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人不断探索,寻找新的途径。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故事。

京绣代表性传承人田鹏:

“京绣不仅要活在过去和现在,更要活在未来”

田鹏是京绣的第五代传人。

京绣又称宫绣,为“燕京八绝”之一,起源于唐代,明清时期开始兴盛,多用于宫廷装饰和服饰。田鹏说,他的祖父梁治在清宫刺绣局当刺绣工。北京刺绣非常精致,一朵巴掌大的花需要绣几万针。

在田鹏的印象中,因为多年的刺绣,我爷爷手指上有厚厚的老茧,有绣花针和顶针,肩膀的高度也不一样。年轻的田鹏经常帮助母亲梁淑萍拆线穿针,看着绣花针在闪亮的缎子上飞来飞去。缎子上精致的图案让他惊叹不已,并在母亲的不时指导下饶有兴致地绣了几针。

“为什么大男孩都是绣花妈妈?”2008年,田鹏大学毕业。面对外人的不理解,他的心开始动摇,成为了北京首都机场的安检人员。

“这门手艺不能断在我们手里,一定要传承下去!”工作两年后,田鹏辞职加入了京绣事业。

北京刺绣看起来很简单。四块木板夹住绸缎,再来一根绣花针就够了,但上手不容易。“北京刺绣常用的针比头发稍粗,所以大多数人拿不住,更不用说工作了。对每一根针的要求也很高,忽视了就会破坏整个工作。”田鹏深有体会,完成一件绣品需要十道工序,如制版、素描、绘图、醒目,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

齐绣、伦绣、平金绣、苗绣、垫绣.在母亲的悉心指导下,田鹏变得更加熟练,掌握了十几针,配色也得心应手。他还去了北京联合大学参加北京刺绣培训班,又去了北京服装学院、江南大学等地学习服装设计和剪裁。

虽然京绣技艺难,但开拓市场更难。由于工艺复杂,材料精美,京绣价格昂贵。由于社会需求有限,北京刺绣市场萎缩,技术濒临失传。梁淑萍的刺绣厂最多有2000多位刺绣妈妈,只剩下几百人,年轻人也屈指可数。

“京绣不仅要活在过去和现在,更要活在未来。”田鹏首先在北京刺绣图案上下功夫。传统的京绣图案讲究“画须有意,意须吉祥”,常采用谐音、会意、转喻等方法表达祈福祈福的美好愿望。传统图案多为花鸟人物。田鹏大胆创新,加入了现代元素。

一位顾客想为一位俄罗斯朋友定制一份礼物。田鹏将俄罗斯风光与六边形雪花、冰等图案相结合,制作了冰川雪景图,让顾客惊喜不已。他还拿了国画

与滑雪、滑冰、冰球等图案相结合,开发出冬奥系列产品,让人耳目一新。


除了传统门店,田鹏还开设了网店,在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拓展销售渠道。他尝试跨界经营,京绣元素被运用于汽车内饰、网络游戏之中。


“这孩子有想法!”京绣的销路逐渐被打开,梁淑平喜不自禁。2013年,田鹏注册了“淑平京绣”商标,现有传统服装、现代服装、家居用品、装饰画、伴手礼5个系列数千种产品。销路好了,绣娘们的收入也逐年提高,如今每月平均收入3000元左右,一些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此脱贫。


“原来这就是京绣,太美了!”京绣是一门小众的非遗项目,过去许多人难得一见,见到的人都赞叹不已。


“一定要让更多人了解京绣、爱上京绣!”田鹏暗下决心。这些年来,他带着京绣走进了学校、社区、公园和商场,一边展示一边传授技法。更让田鹏期待的是,集收藏、展示、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京绣文化产业园年内将落户河北省定兴县,这名85后把一门老手艺干成了大产业。


京韵大鼓代表性传承人李想: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传统艺术才能赢得更多观众喜爱”


周日下午,北京老舍茶馆小剧场里,观众们听得入神。只见李想身着紫缎绣花旗袍,款款走上台来。一曲《伯牙摔琴》唱罢,台下掌声阵阵。


“这姑娘演出很投入,这些年进步很快,今儿这一出听得真过瘾!”88岁的老戏迷刘焕荣连声夸赞。


今年36岁的李想,学习京韵大鼓已有26个年头。


李想自幼喜欢唱歌跳舞,电视上的相声、小品节目也让她入迷。小学四年级时,她就读的天津市宝龙巷小学组建少儿曲艺团,听到学校大喇叭里播放的招生通知,李想赶紧报了名。


李想起初学习小品,因为曲艺团没有经费置办道具,她迟迟没有演出机会。曲艺团的负责老师杨长惠看在眼里,特意在一次演出中安排她当主持人。


“你想学京韵大鼓吗?”见李想主持时毫不怯场,嗓音条件也不错,杨老师问她。


李想与京韵大鼓的缘分就这样开始了,那一年,她10岁。


平日里跟着磁带反复学唱、练习打鼓板,每周二下午与乐队合乐……李想对京韵大鼓的喜爱与日俱增。1996年1月,曲艺团在天津黄河道影剧院举行专场演出。李想最后一个登场,把《丑末寅初》《重整河山待后生》两首经典作品唱得有板有眼,颇有骆派京韵大鼓的味道。


“小学生把京韵大鼓唱得这么好,太难得了!”看到媒体上的相关报道,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喜出望外,辗转与曲艺团取得了联系。


大约一周之后,求才心切的骆玉笙特意来到学校。听李想带领100名学生唱完《重整河山待后生》,82岁的老艺术家欣喜不已,当下收她为徒。


“骆派京韵大鼓的声音不能断,要好好传下去!”骆玉笙语重心长。京韵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骆玉笙博采众长,形成了刚柔并济、以声传情的艺术风格。她的音区跨越3个八度,有着“金嗓歌王”的美誉。老人把数十年的从艺经验倾囊相授,一字一句悉心指导,帮助李想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名师指点,加上数十年勤学苦练,李想的技艺日臻成熟,成为骆派京韵大鼓的代表性传承人。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传统艺术才能赢得更多观众喜爱。”李想说。她大胆尝试古曲新唱,《丑末寅初》通常由三弦、琵琶和四胡伴奏,改用电吉他、贝斯、钢琴伴奏,音乐性更加丰富,让人耳目一新。在鼓曲情景剧《尚·韵》中,她借鉴话剧元素,将击鼓表演与演唱完美结合,一曲《击鼓骂曹》生动传神,一举夺得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的新人奖。


2005年,李想进入北京曲艺团工作。除了演好每一场戏,培养新人、推广京韵大鼓是她最大的心愿。


刚跟李想学艺时,柯琳是北京科技大学的大一学生,李想并没有因为柯琳是业余爱好者而放松标准,为她制定了周密的学习计划。经过多年习练,柯琳技艺渐长,曾在北京市群众曲艺大赛等多项比赛中获奖,此后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史论专业的研究生。


相较于师承制,“非遗进校园”给了更多孩子亲近传统技艺的机会。今年以来,每周三下午,李想都要去北京小学万年花城分校上课。几节课过后,这些零基础的学生无论吐字发音还是旋律节奏都进步不小。对此,李想倍感欣慰:“只有让孩子们接触到京韵大鼓,才有可能喜欢它,甚至愿意投身其中。”


核雕、雕漆代表性传承人马宁:


“雕漆不应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应该走入千家万户”


略胖的体形、身穿灰色中式上衣……“80后”马宁看上去很老成。


他从事的行当更古老。核雕和雕漆均有1000多年历史,马宁是这两个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核雕是马宁的家传手艺,太爷爷马仁寿在清朝光绪年间便以小件雕刻而闻名。在马宁的记忆里,小时候家中灯绳上拴的,都是爷爷马荣春雕刻的各式各样核雕,煞是好看。


年少的马宁,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就读的学校与琉璃厂相距不远,一有空,马宁就去那儿转悠。14岁那年,马宁主动要求爷爷教他核雕。


核桃坚硬,一不小心刻刀就会扎破手,起初马宁手上净是伤痕。长时间顶着刻刀,他右手中指指甲都挤歪了。


“一天不拿刻刀就难受!”初三时,马宁右手骨折,他就试着用左手雕刻,这竟让他成了为数不多的能左右手雕刻的工匠。


良好的美术基础,加上勤学苦练,马宁很快就成了核雕能手。核雕多以核桃、桃核为材料,就其自有的纹理雕刻而成。渐渐地,马宁感觉到核雕受材质的限制太多,无法做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2010年的一天,一位朋友告诉马宁,有几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面向社会招收传承人。马宁赶紧报了名,并选择了雕漆这一项目,“雕漆空间大,可以让我的艺术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


雕漆工艺复杂,周期很长,一件雕漆作品一般要制作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其中最耗费时间的是“髹漆(将漆涂在器物上)”,雕漆通常需要16毫米厚的漆,必须髹漆300道左右。髹漆的最佳温度为23摄氏度到30摄氏度,湿度80%,工匠在阴暗闷热又潮湿的车间工作,大汗淋漓。


“因为我喜欢这个行当,所以愿意吃这份苦!”凭借着扎实的雕刻技艺功底和对艺术的独特理解,仅学习两年,马宁就能独立完成雕漆作品的制作。2014年,马宁和朋友兴冲冲开了一家店铺,一股脑儿进了许多雕漆材料,准备大干一场。


不料,雕漆成本高、价格贵,许多顾客光看不买,生意很冷清。不到半年,马宁就赔光了老本,一起开店的朋友走了,店铺无奈关张。


马宁没有气馁。在居委会帮助下,他在小区地下自行车库里圈了一个小角落当工作室。地下室很潮湿。马宁全然不顾,整天在台灯下埋头创作,饿了就用馒头抹酱豆腐充饥。


一年半后,一座高2米、宽1米、重86公斤的水月观音佛像完工,作品有多处创新。马宁巧妙结合木雕、象牙雕刻的手法,使人物无论从正面还是侧面看都栩栩如生。这件作品先后获得多项奖项。


“雕漆不应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应该走入千家万户。”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马宁开始尝试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进行创作。他改变了以往将漆全部包裹在茶壶上的做法,而是保持壶把、壶嘴原样,只在壶身部位进行雕漆制作。这样不仅保持了茶壶本身的功能,同时发挥了雕漆的装饰和隔热作用,使雕漆茶壶成为一个实用的艺术品。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是重要的生漆原产地,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16年,马宁出任竹溪生漆产业发展高级顾问。经过他和众多专家的努力,当地将一座老漆厂改造,建成了一座生漆博物馆。目前,竹溪县共有漆林10多万亩,生漆产业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马宁不时去现场指导,还通过工人拍摄的视频,实时了解漆艺扶贫车间的生产过程,及时帮助工人解决技术难题。凭借着雕漆手艺,竹溪县昔日的贫困户如今一天能挣七八十块钱。


(吴健坤参与采写)


版式设计: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18日 05 版)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