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靠谱的赚钱软件不用看广告 免费赚钱软件无广告

一些人沉迷于刷手机完成“赚钱任务”,但往往需要持续看大量广告或邀请好友

你是否成了“赚钱APP”赚钱的工具?

目前看视频赚钱,玩游戏赚钱,走路赚钱.许多老年人沉迷于刷手机来完成赚钱的任务。但也有参与者发现,看广告无法避免赚钱的任务,而广告中的高收入很难实现,甚至可能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

用户与APP捆绑在一起

《工人日报》记者采访发现,赚钱APP并不新鲜,之前也曾经流行过。在无法割年轻人的韭菜后,一些应用将目标转向了老年人。

退休后,杨宝东成为了一名盈利的APP玩家。这些应用声称不用支付费用就能赚钱。注册后,用户接收各种任务,通过观看视频、登录、邀请好友等方式从平台领取代币。然后将代币兑换成现金。行话是“零”。

杨宝东从每天起床开始,在手机里依次打开10多个赚钱的应用做任务。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下载了各种各样的应用,包括看广告、猜成语和玩游戏。“一些应用声称通过走路、吃饭、购物和睡觉来赚钱。”

杨宝东计算了一下,同时使用手边的10多个软件,每天刷一遍,一个月能赚100元左右。

另一位赚钱的APP玩家王海滨透露,一些APP在用户新注册时会很大方。当他们上来发一张十几元的优惠券时,用户把钱放进了APP的钱包里。看看app里的各种赚钱任务不难,心情立马就起来了。“我用一个APP赚了1元的奖金。我要浏览各种视频和广告500分钟,30元奖金要250个小时才能兑现。”

中国科学院传播学院教授张增义分析,为了兑现已经获得的代币,用户可能会继续登录、做任务,或者邀请更多朋友参与其中,这些操作可以让用户获得更多积分。最终用户被绑在APP上,很难停下来。

可能搭上了个人信息

前几天,青岛市民金健关注了一个APP上收到100元红包的活动。当他点击时,系统显示他赢了98元,只要他完成任务,他就可以得到100元。“任务越难,邀请朋友、购买商品就越难。”金健回忆,当达到99.2元时,他花了10元买了一瓶洗手液,金额只增加到99.21元,就放弃了。几天后,页面显示活动结束。

家住北京劲松街的余大爷,偶然发现一个猜歌名赚钱的APP,要求猜对50首才能顺利提现。余大爷说刚开始都是老歌,每次猜对一首,系统都会提示1~2元到达。未来新歌多,每次猜错,系统都会播放几十秒的广告。“我终于猜对了50首歌,可以提现98元。但系统显示一次只能提取0.3元,需要操作300多次,期间仍有长广告。”最后,余叔叔放弃了提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使用赚钱APP的用户在下载后不久就开始在手机上频繁接到骚扰电话,包括网贷、计费等。

王海滨说,有些赚钱的app在做任务的时候需要跳转到其他界面下载软件,必须实名注册认证。“个人信息很容易收集、打包和出售。本来是为了赚钱。没想到自己成了‘商品’。”

行业还需规范

张增义说,赚钱APP创造了一种门槛很低的赚钱方式,激起了人们试一试的欲望,满足了大多数人“闲着也是闲着,反正没有损失”的心理。有些赚钱的应用不骗钱,却利用用户的时间、社交关系、手机内存来占据注意力。用户不是在赚钱的应用上赚钱,而是成为他们赚钱的工具。“每次看广告,我都帮他们赚一笔钱。”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表示,根据广告法规定,如果广告主或APP经营者通过广告宣传常规消费者或诱导消费者产生虚假意思表示,如授权个人信息、个人隐私等。造成他人非法收取和冒用的;广告主和APP经营者涉嫌投放虚假广告,如果广告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设置任务与实际宣传大相径庭,或者消费者因恶意夸大而下载使用APP,均可依据广告法予以处罚。

赵良善认为,从表面上看,APP的任务和广告是有区别的,因为APP的任务是消费者可以盈利的幌子,从而增加APP的人气,增加客户数量。但从目的来看,APP最终针对的是数据采集、视频投放、广告输出等。所以还是广告,这要受广告法的约束。(记者周伟)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