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引领创业的支柱是什么,创业环境对创新创业的制约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新兴产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杨丹辉

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新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十四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进入新发展阶段,要牢牢把握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变道超车”机遇,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以新发展理念汇聚创新改革力量,引领中国经济步入“新轨道”,为建设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赋能。

实现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年,“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前瞻谋划未来产业”被视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新兴技术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不少省市已将未来产业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列入2035年优化升级地方经济体系的远景目标,创新投入、产业扶持、金融支持、人才政策等逐步到位。同时,以推进新基建为契机,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升级迎来投资热潮。随着5G、智慧能源、智能交通等新基建项目的投产,我国基础设施优势得到巩固和提升,为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加速推进后,中国产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整、支撑能力强,到2020年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这不仅赋予了中国经济抵御各种外部风险的强大韧性,也为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成熟的应用场景和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同时,科技的不断投入和积累,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在5G、人工智能、超级计算、量子信息等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科技竞争的诸多“新赛道”上,中国开始从以往工业革命成果的学习者和接受者转变为原始创新的发起者和标准规则的提供者。

得益于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生产消费产生的海量数据、相对宽松的监管政策环境等优势,中国正在快速成长为数字经济大国,在技术R&D和应用、商业模式创新、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全方位发力,逐步具备建设数字强国的条件。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对“非接触式”智能应对的需求,加速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等新兴技术和商业模式进入“实战”状态。中国作为全球数字经济领导者的重要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有利于培育和形成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生态系统。

需要强调的是,目前民营企业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中国大型互联网企业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领域持续加大投入,技术能力快速提升,相关行业市场实力持续增强;另一方面,随着“双创”活动日益活跃,国内部分创新创业团队瞄准全球前沿科技发展方向,持续跟踪R&D,一批独角兽企业和行业隐形冠军在新兴产业多个细分领域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复合

、金融、贸易、就业、环境等多种政策融合和工具创新,共同支撑新兴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市场开发和消费理念更新、技术和产品标准体系建设、产业链延展增强、竞争规范和贸易规则重构,培育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为此,一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善创新激励效果,加快新兴领域的商业化市场化进程。二要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同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和智慧社会构建,打通各类数字端口。通过政府采购,提高新产品新模式的市场认知度和辨识度,引导消费升级,助推新兴产业市场潜力充分释放。三要营造公平竞争的行业发展环境。一方面,鼓励各类资本有序投资,促进新兴产业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不断优化数据要素交易机制及数据收益分配方式,科学预判新兴产业组织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创新监管模式,切实维护企业数字权益,保护消费者隐私安全。四要加紧制定实施新就业计划,改革高校专业设置,大力培养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大数据开发工程师、云运管工程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师,以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开发专家等紧缺的专门人才;政府、市场、企业、个人联合投入,为在职员工量身定制适用的知识再造和能力提升方案,打造数字劳动力梯队,扩大新就业岗位。五要坚持开放集成式创新,创造条件,凝聚共识,克服阻力,发掘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新方向新机遇,以构建数字规则体系、推动形成碳交易机制、应对重大突发安全事件为着力点,共同开启数字转型、低碳发展、公共卫生和人类健康的全球治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