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减轻税收负担,打开政策瓶颈,改善制度环境,打好制度基础,才能形成适合大学生创业的宽松环境。
目前,就业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事实上,全国各地促进就业的政策层出不穷,各种招聘会也接踵而至。还有硕士扩招、大学生村官工程、见习基地等诸多对策。但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进一步,“授人以渔”胜过“鱼塘”。对于一些条件合适的大学生来说,与其千方百计,不如自己创业,这样既能解决自己的就业,又能创造就业机会。
调查显示,79%的受访大学生有创业意向。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消息,但据了解,我国真正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只有0.3%。为什么中国的大学生会有“心热手冷”的怪现象?给出两个理由。
第一,创业的门槛。严格僵化的注册制度和繁琐低效的审批程序往往让创业者望而生畏。调查显示,61.63%的大学生认为“创业资金不足”是创业的最大障碍。
第二是生活环境。在你花了很多钱和精力之后,你开了你的企业,然后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和各种附加税就出现了。除了税收,还有“负收费”,比如工商管理费、市场管理费、质检费等等。一旦开业,根据你的经营范围,城管、工商、质监、卫生防疫、环保、消防等。可能会收费。如果你不小心,很难说你会被罚款和滞纳金。
创业的难度可见一斑。即使你顺利开业,市场环境和经营状况也是未知的。据了解,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0.01%。
按说,全国各地出台的措施并不多,比如风险投资基金。然而,治标不治本的政策。只要“边捞边竭”的税负不减轻,政策瓶颈不打开,制度环境不改善,就无法形成适合大学生创业的宽松环境。显然,这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减税降费,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制度设置,提高工作效率,为大学生创造宽松的创业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