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陈桂龙踏着露水,奔向位于合浦县连州镇大岭村委会的标准化猪场。在这个投资300多万元,建筑面积4600多平方米,年出栏6000头猪的养猪场里,他给饥饿的猪喂了第一铲饲料。他对农场里的每头猪都很熟悉,一眼就能看出猪是否健康,并根据生长阶段喂相应的比例。
陈桂龙,1979年出生的农民之子,凭借10多年的养猪经验和全县养猪场的数量,已经成为合浦养猪业的领军人物。
辞职回家养猪
陈桂龙来自合浦一个普通的贫困农村家庭。因为孩子多,经济困难,尽管学习成绩不错,他还是选择在职业学校学习,学习养活自己的技能。当他20岁时,他离开了家乡,出去谋生。虽然他挣的钱不多,但他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他深深地感觉到,四处游荡打工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方式,于是有了创业的想法。
2002年的一天,他去拜访一个亲戚家,看到这个亲戚已经建立了一个小养猪场。亲戚的话启发了他:“大规模发展养猪,肯定能赚钱。猪肉永远是老百姓的主要肉食,卖不出去!”亲戚还跟他算了一笔账:当年养一头猪可以净赚200块钱,一个月放5头猪,一个月1000块钱就能养活一个人的工资,不用日晒雨淋,每天只需要喂3个猪食。
亲戚的经商经历让陈桂龙眼前一亮:他在职业学校学的是动物技术,瞬间做出了改变未来的决定。他辞职回家养猪。
赚下“第一桶金”
靠着7年打工攒下的4000元,骑着借来的摩托车,陈桂龙四处寻找成本最低的小猪,在自己家附近租了13亩地,以每年每亩130元的价格建起了简易猪舍。陈桂龙第一批养了13头猪,半年赚了4000多元,激发了他扩大养猪规模的斗志。
陈桂龙告诉记者,养殖的风险不小,他在养猪过程中也没有受到大的挫折,因为他平时都是未雨绸缪,虚心请教其他养猪户,把自己的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整天思考如何科学防病育肥。
陈桂龙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出现在2007年。他记得,从2007年5月开始,生猪价格开始飙升,收购价格从每500克3.2元涨到5.5元,从5.5元涨到10.5元。当时他的养猪场有700多头猪,每头都赚了1000多元,那一年赚了100多万。
突破行业瓶颈
从进入养猪业之初,陈桂龙就从源头上发现了制约因素:购买健康廉价的仔猪,库存跟不上猪场发展的规模;购买不同种群的仔猪容易患上应激疾病。于是,陈桂龙决定自己养母猪。从三头猪经过五年的发展,在2007年猪价暴涨的时候,陈桂龙的养猪场已经养了200多头母猪,这为他的养猪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013年是陈桂龙事业发展的又一个转折点。他在合浦县连州镇大岭村委会租了76亩地,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一个现代化养猪场,建筑面积4600多平方米。他每年饲养300头母猪和6000头猪,使他成为全市的养猪大户。
实现抱团发展
2013年,陈桂龙发起成立北海第一家生猪养殖合作社,与其他10家猪场共同成立桂莲生猪合作社,实现集团发展。
目前合作社有社员110人,总存栏母猪7000余头,年出栏生猪14万余头。通过合作社这个平台,大家一起买饲料、卖猪、防病,实现了各方共赢。此时的陈桂龙不仅是合作社的领头人,还是合浦康源农牧有限公司和广西桂良牧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已经从一个家庭养猪户成长为合浦养猪业的领头人
陈桂龙告诉记者,他的猪场已经实现了多方面的自动化,整个猪场只雇佣了6名工人,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2019年,他准备在吴佳和星岛湖镇再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建一个标准化猪场,达到每年存栏母猪500头,出栏生猪1万头的规模,只需要雇佣10个左右的工人。未来,陈桂龙计划将公司打造成为由养殖、养殖、屠宰及名优品种加工、冷藏、营销组成的产业链,继续坚持“公司基地合作养殖户”模式,推动合浦生猪产业繁荣发展。
陈桂龙说,很庆幸自己果断选择了回乡创业的道路,摆脱了工作一辈子的限制;幸运的是,我选择了养猪作为职业生涯的起点。一路成长至今,他感谢各级政府部门和商家一路对他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
作者:吴柏华
来源:北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