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思想飞翔]
如果青年公寓生意能做成大学模式租房,一定会很受欢迎,当然性价比也要够高。
欢夜飞
房租真的越来越贵了。一个刚毕业的人需要挣多少钱来支付房租和生活费?事实上,如今的大城市已经开始拒绝年轻人租房了。
很多年前,我想起了福利分房时代的故事。在国有企业中,住房分配应根据资历进行排名。记得亲戚们想尽办法要了一套一居室,厨房还在外面。后来,这些拥有集体产权的房屋被私人认购,成为私有财产。我有时候会想,如果那些房子一直属于集体,那大概就是公租房的前辈了。问题是这些房子的产权都变了,所以我们的公租房资源还是很少的。
想租房的年轻人更愿意从市场上租房,现在很多私房已经不能满足年轻人的需求。
这是一个前途光明的空间。一些公司正在做这样的项目。他们租下整栋楼,把它分成单间。设计简洁、舒适、温馨。大楼里有公共客厅、厨房和活动室。似乎组织了一些创业活动,希望能为租它的年轻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交流环境。这些项目被称为青年公寓,在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青年公寓已经获得了主流租赁市场的份额。
据说不是每个人都能租到,而且有严格的挑选条件。新入职的小A被一套国产品牌公寓吸引,打了好几个电话。对方在等,没有房间等回复。小A等了两个月才打来电话,对方让她过去面试,工作状况,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对方一定要了解。最后,她终于定了一个合适的单间。付完房租后,小A以为自己能得到公寓里所有的服务。当他住在里面时,他发现他必须支付管理费,甚至在厨房做饭也要收费。所谓的创业交流活动只是一些促销活动,其中大部分租户都有自己的方式,交流也不算太多。实际的青年公寓并不像宣传的那样充满创业正能量,性价比不高,所以有人开始退出。
南京的一个朋友最近关注了一个maker space项目,大概是“发明”了一个大家坐在那里分享想法的地方。朋友说没地方容人,留下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简直是笑话!
市场上的青年公寓曾经吸引着创业交流等具有党性文化的年轻人。很多人发现其实是个笑话。大部分人租房还是看性价比,工作一天回到家就想睡觉。谁会考虑创业?
梦想的生活方式和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商家想打造属于年轻人的派对生活方式,这是一种趋势。商家看到了这个方向,但实际操作与现实不符。对于一个从小生活在缺乏党性文化环境中的群体来说,这种消费方向需要商家用心服务的引导。
不代表这个市场做不到。真正为年轻人着想的项目还是会受到青睐。好的青年公寓真的可以解决年轻人吃饭、睡觉、娱乐、学习的需求。
许多年轻人刚从大学毕业。如果青年公寓能遵循大学生活方式,那就是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完美连接。大学模式是非常好的模式。很多人觉得毕业后还是去上学比较好,还保持着大学时养成的习惯:阅读运动。学校模式能否复制到现实生活中?比如青年公寓也配有食堂、体育馆、图书馆?
学校模式实际上是文化需求消费的一种体现。比如一些商场的书店越来越多。许多年轻人可以在有电脑的书店里呆很长时间。书店靠卖书和咖啡赚钱。我们现在网购这么发达,为什么商场里需要那么多服装店?我见过一个案例,一个国外的商业项目最后被设计成了青年公寓。这些有地理优势的商场应该设计成公寓,有食堂、健身房和咖啡图书馆。也许,在未来。
(作者系北京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