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新创业黑板报图片 青春创业同路人板报

文|诚言呈语

对于80后来说,黑板报是一个只有字面意义,没有引申意义的概念。

是的,只是“写在黑板上的演示文稿”。

尽管每年都有出版黑板报的要求,但在学业的压力下,这份“简报”往往一学期就要一页纸。

不到新学期开始的时候,甚至都没人能想起来在教室的后墙上,还有块黑板这件事。

当时的黑板报形式和内容都很简单,没有简化的余地。

这不是夸张,而是事实。

在形式上,只要能写出漂亮的字,就是优秀的板报;但是那些能用粉笔画出两朵花的,叫做创意板报。

至于内容,抄袭报纸杂志也是一样。

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黑板报几乎只是个概念,一个几乎超脱于实物本身而独立存在的纯概念。

其实80后的黑板报水平是比较跛的,主要是那个时代的可指物太少了。

课外读物中,绘画最多是《足球俱乐部》。

所以不要说创意,连创作的基础都有点硬。

然而,随着漫画的流行和审美的提高,中学生在绘画技巧和对材料的掌握上远远优于“眼神已经开始变得慈祥”80后。

他们手中的黑板报不再是负担,而是展示自己才华的另一个窗口。

早期网络上流行的那些黑板报,还和葫芦画比。

这并不是说现在的学生不够有创造力,而是以黑板报为班级文化的日本,一直在试图更多地模仿它,而没有很好地创造它。

但单纯的模仿显然无法阻挡中国中学生的创作热情。

经过短暂的对比,他们开始在黑板报中加入更多的原创元素。

比如最常见的诗歌体裁。

用漂亮的字体在黑板上写诗一点也不麻烦。

但即使在网络上,这类题材的带图素材也看不到高水平的原创性,只能自己联想。

别告诉我,很多想法真的很好。

他们通过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用粉笔描绘意境。

从色彩到搭配,从字体到布局,都能给人明亮的感觉。

当然,单一的主题不足以展现当代中学生的创作水平。

nt-size:15px;">一年好几次的节日板报,也必须安排上。


虽然乍一看上去,似乎还是没跳开美术作品的美学范畴。


但是以黑板为底的创作,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能做到这一步,其实已经实属难得了。


当然了,有局限性,就有人会去想如何破局。


对于那些绘画功底极佳的高中生来说,不能换黑板,那就把黑板换一个“材质”。


就像下面这副黑板报作品,如果不做一下说明的话,是不是你也没看出来这金属材质风,完全是用粉笔画出来的?


先别急着叫好,因为在脑洞大开的中学生面前,刚才的这些,其实还只能算是常规操作而已。


在一些把黑板当画板的作品中,你甚至会怀疑这到底是不是黑板所能承载的画面。


看到这,我突然反应过来一问题。


抛开画面布局和艺术创意,单纯地看字体的话,其实很多黑板报上的艺术字,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


画过字的人应该都知道,把艺术感和字体原有的美感融为一体,本身就是一件很难兼顾的事。


而从创作上来讲,这也已经不单纯是练过字,或者练过画的范畴了。


当然了,在少数学校里,教学用的粉笔只有白色等几种基础颜色。


这看上去,可能限制了黑板报的创作上限。


但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客观条件,也只能是客观条件。


因为只要把细节拉满,只需要两种颜色,也能创作出一副让美术老师“压力山大”的板报。


在看过了这些脑洞大开的黑板报作品后,我感觉现在的学生,实在是太有创意了。


可即便是这样,却为什么依然有这么多的人在笃定,如今的学生创造力就是不如国外呢?


在我看来,这其实和80后设计不出这样的黑板报,是一个道理。


论学业,如今的学生比我们那时,可是要累多了。


但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漫画、有动画,有文化、有科技。


长时间、多方面、大范围地摄取素材,为他们的创意和想象奠定了基础。


所以一提起黑板报的设计,他们就如手到拈来一般,在脑海里立刻可以形成整体规划和大致雏形。


反观缺乏这方面积累的我们这一代,缺少积累缺乏素材,所谓的创意,也只能是像是在一张白纸上,随便画点什么。


所以,创意和想象的基础,源自于积累,而不是空想。


没有知识做底蕴的想象,只能是无本之木;而没有眼界做基础的创造,也只会是无源之水。


别再对如今的学生做各种不切实际的要求了。


一幅简单的黑板报就能告诉我们,实际上这一代的学生,远比想象中的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