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的结束,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就是选择大学和专业。6月18日,智联招聘发布《2021年大学生就业前景研判及高考志愿填报攻略》,显示毕业生就业程度高,工科毕业生录取率优势明显,专业能力和经验积累较好的专科生容易受到青睐。
专科生就业路径规划更多元
智联招聘《2021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表示,随着就业市场竞争加剧,人才需求增加,大学生也在调整发展路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继续深造,或者拥抱当下灵活就业、自由职业等多元化就业形式,拓宽未来选择。
具体来说,根据不同学历毕业生的去向,学历越高,在所选单位就业的比例越高。毕业后“单位就业”比例达到72.1%,远高于本科、专科毕业生。同时,选择“出国深造”的比例也与学历成正比,5%的硕士毕业生计划出国深造。
对于专科生来说,作为应用型人才,市场需求量很大,传统的找工作计划不是唯一的出路。依托专业技能和新就业模式的加持,专科生在自由职业、慢就业、创业方面的选择高于其他学历的毕业生。
结合以往招聘平台的数据分析,学历仍然是企业筛选人才的重要指标。企业招收应届毕业生的学历门槛逐年提高。2019年第一季度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岗位数占比17.6%,2021年第一季度连续上升至29.8%。因此,大学生和本科生有更强的镀金深造的意愿。
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程度高
智联招聘对2018-2020年不同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当前职业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大数据分析,发现专业对口仍是市场供需匹配的主旋律,职业与专业匹配度普遍较高。除了专业与就业的契合,就业弹性与专业的长期前景也值得观察。
比如会计,作为一个普通专业,在各行各业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需求。毕业生的职业包括销售管理、物流/仓储、法律/法规、旅游/管理等。而且跨专业就业面广。
但结合国内部分高校已停止招收会计专业的消息,如清华大学招生办宣布停止招收会计本科生,增设计算机、金融双学士学位,预示着未来会计专业人才将受到数字化升级转型的巨大冲击。
招聘大数据还发现,会计岗位的竞争长期处于高位,这意味着求职者多,企业的需求相对较小,这意味着供大于求。此外,数字化技能已成为当前企业对会计人才的新需求,市场上存量的会计人才具备数据分析能力,成为职业竞争的新筹码。
与会计专业相反,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近年来互联网信息产业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不言而喻,新基建的加速吸纳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计算机人才在应用、软硬件开发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职场价值。
工科专业毕业生收入优势明显
通过对2020年不同专业毕业生目前收入水平的分析,发现机械工程类薪资最高,为7676元/月,与去年平均月薪6851元/月相比,保持增长趋势。
此外,其他工程学科毕业生收入优势依然突出,前10名占据9席,前20名占据16席,高于去年。除了工科“硬核”人才,工商管理(6567元/月)、社会学(6107元/月)和化学
,毕业院校资质也成为了一些高薪行业、职位、企业的招聘门槛。结合智联招聘《2020年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分析,从2020年6月份就业困难大学生的专业分布来看,会计专业仍在求职的大学生规模最大,占比达到11.8%,其次是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8.1%)、计算机科学(7.0%)专业,法律专业的占比也达到了1.7%。针对没有获得Offer的原因,43.6%的应届毕业生归因于自身太迷茫,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工作。
已获得Offer的专业院校毕业生,普遍反馈其因“有相关的实习经历”、“社会实践经验丰富”、“求职目标明确”等因素是其获得offer的主要个人原因。此外,“专业就业前景好”也有一定的影响。

企业主要考察知识、能力、动力和性格四大模块
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认为,一部分在高考中表现不够突出、即将要去专科院校就读的学生,不必对就业前景过于困扰,志愿填报时可优先选择国家级示范性的高职院校,结合当下热门和未来前景选择专业。
整体来看,专科院校比本科院校开设的数量更多,且培养方向侧重于“技术路线”,通常可以通过专业名称了解到大学期间将学习什么内容、未来毕业从事什么工作。因此选报时,可考量当下受关注的热门专业、新兴专业,更要有长远目光。此外,专科院校的学生们在校期间应多多注重积累经验与专业能力,未来就业时仍会有竞争力。
基于长期对企业招聘情况的研究发现,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新员工时,会将考察维度进行分级,在考察门槛的基础上,更注重提升方向及发展潜力,具体来说,知识、能力、动力和性格是主要考察的四大模块。
其中,知识方面,会考察基础的岗位专业技能,也会关注对行业综合知识的了解;能力方面,除了关注基础的逻辑思维、沟通表达、人际处理、团队合作及执行力等因素外,更高阶的情绪管理、问题解决、组织协调、创新能力及领导潜质,也是企业关注的;而动力方面,职业认同是企业选择候选人的基础价值观,成长动机则有助于挖掘新员工的发展自驱力;性格方面,具备主动性、责任心的候选人会获得企业的基本认同,而具备坚韧性、宜人性等素质,则更有机会获得加分。
总体而言,企业重视人才“底子”,更注重多维能力,基于不同的岗位特性,各类素质会有所不同,但企业考察的逻辑不会变。在校期间,大学生可基于自己的就业方向和企业关注要点,有针对性地发挥特长、提升短板。
上游新闻记者 林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