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新东方俞敏洪创业故事,俞敏洪谈创业

电影《一代宗师》中提到“三者相见”,即“见己见天地见众生。”对此,导演王家卫解释说:“看到自己并不是迷失。见天地者,心理以持天下。看见众生,就是把学到的东西还给众生。”

这三个阶段是“一代大师”必须达到的境界。否则,你只是一个“大师”,而不是“大师”这不仅是武者经历的三个阶段,更是人生。

从裸体来看,很多人还没来得及认清自己就放弃了。真正找到自我,进入更广阔的世界,建立世界的人,只有少数。

能从“天地”进入“众生”境界的人很少。新东方创始人余就是其中之一。

见自己:与自我相沟通,正确路上坚持

01

1962年,于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我的父亲是一名木匠,帮助别人盖房子和谋生。妈妈在家,操持着一切,对知识有着固执的信念。她始终认为“余洪敏想做一个绅士,也就是一个乡村教师。”

而余心中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一辈子不能背对着天空面对黄土,要走出村子,看看外面的世界。而离开农村的唯一途径就是上大学。1977年恢复高考,机会终于来了。

第一年,他英语考了33分,但没有通过考试。第二年英语考了55分,还是没考上。第三年,县政府举办了高考补习班,但限制了招生人数。

母亲跑到城里,从教育局找到江阴一中,央求带余去。从城里回来的那天晚上,下了一场雷雨,妈妈好几次掉进沟里。当我回到家时,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泥人。

当余洪敏看到他的母亲时,他知道他别无选择。他开始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12点专心复习。一年后,他英语考了99分,考上了北京大学西文系。

在“看见自己”的过程中,他明白了“设定目标”和“坚持到底”的意义。“一个人可以过贫困、孤独的生活,但不能内心没有火焰、没有渴望和向往的生活。”

生活总是充满绝望,但如果你坚持正确的道路,像蜗牛一样慢慢爬行,你就会迎来希望的曙光。

02

一个农村孩子,到了北大之后,看到了一个被他从未见过的豪强包围的世界。他陷入深深的自卑感。

他因为普通话不好而被嘲笑。第一次班会上,他带着浓浓的江阴味自我介绍。学生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都捂着嘴笑了。班长直接说:“余洪敏,你不会说日语吗?”

他不懂英语,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他的听力和口语一塌糊涂。他听不懂老师说的话,老师也听不懂他说的话。“除了余洪敏,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他读书太少,以至于他的同学看不起他。他看到宿舍的同学都在看书,就随口问:“你在看什么书?”“《第三帝国的灭亡》”,同学把书拿走,看着他的眼睛。他从未忘记。

他很出众,被女生看不起。他为女孩背书包,女孩只把他当成纯粹的劳动力。班上有25个女孩。他曾经天真地以为其中一个会是她的。直到最后,他还是个单身汉。


他想奋力直追,被上天打倒。普通话不好,他就不断模仿播音员的发音;英语不好,他就昼夜不分,随身拿小收音机,听单词、背单词,竟然获得了“活字典”的称号。


就在他学习劲头越旺,与别人差距越小的时候,却在大三上学期,被诊断出患了肺结核,必须休学一年。


望着医院窗外四季的景色,他的心渐渐安静下来。每天以平均两本书的速度,读完了《论语》、《资治通鉴》等600多本书籍,包括历史、文学、美学、社会学等内容。


在“见自己”的过程中,他懂得了“克服自卑”和“接纳自己”的意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任何时候你去跟别人比较,都是看不起自己的一种行为,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每一个人过日子都是一辈子的。”


03


大学毕业那一年,北大英语系发展迅速,教师人才缺乏,俞敏洪留校成为英语老师,从此,教育生涯的大幕缓缓拉开。


一周八节课,月薪60元,住在学校分配的8平米宿舍里,听着楼上管道里哗哗的水声,津津有味读着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第一次上课,他有些紧张。后来,讲课水平慢慢提升,再加上风趣幽默,知识丰富,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


他享受着教师身份带来的意义感、成就感和价值感。因为,他喜欢学生,喜欢这个职业,这是心底里流淌的真实情感。


过一段时间,他突然发现周围朋友们都失踪了,最后接到他们从海外发来的明信片,才知道他们已登陆北美。


在妻子日日催促下,他也开始备战托福考试,当时,美国对中国采取紧缩留学政策,经过两年奋战,出国的希望变得愈加迷茫。


为了挣到学费,他和几个同学在校外办培训班,后来,北大以“私自办学”的名义,给俞敏洪一个处分。为此,他放下“铁饭碗”,决绝地离开。


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他如此感慨,“北大踹了我一脚。当时,我充满了怨恨,现在却充满感激。如果一直混下去,现在可能是北大英语系的一个副教授。”


万物皆有裂痕,这样光才能进来。要学会穿过黑暗,才有希望拥抱太阳。在“见自己”的过程中,他懂得了“克服恐惧”和“不惧改变”的意义。


“当你有勇气跨出第一步的时候,首先要克服恐惧,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往前走的脚步声,只有自己听到。”“我们不用怕丢失过去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如何面对未来,重建自己。”


见天地:与世界相链接,梦想照进现实

04


新东方成立之初,没有生源,也没有老师。在四面漏风的破办公室里,俞敏洪想大哭大喊。历经万苦千辛,培训学校终于迎来第一批学员,一共13人。当时,在中关村一带,充斥着各种出国考试培训班。


要想从这些培训班里脱颖而出,实现长久发展,必须有与众不同的东西。“这不仅仅是一个教师的问题,一个怎么吸引学生,让学生满意的问题。” 而是一种品格渗透、精神支撑和力量来源。


让学生们认识到,“你想使自己活得好,首先的一点并不是出国,而是无论在哪里,都要问自己能做什么,怎样能把一件事做的非常好。”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俞敏洪曾举办免费讲座,1500人挤满礼堂,他站在礼堂外的一个垃圾桶旁,大声喊着,“从绝望的大山上,砍下一块失望的石头”,“没有人给我们铺好捷径,天助者自助。”


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吸引到很多追梦的年轻人,他们相互奔走呼告,“去听俞老师讲座”,“去报新东方课程”。上过新东方学校的学生,不只是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对人生和未来充满了从未有过的热切。


在“见天地”的过程中,他懂得了“打开内心”,“连接他人”的意义。


05


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必须“源源不断的优秀教师进来,保证教学质量。”所以,新东方秉承“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北大精神。 各类牛人、怪人、偏才,“只要符合条件,什么人都敢用。” 给予知识分子充分的尊重和包容。


一次,俞敏洪路过一间教室,里面的老师正慷慨激昂地对着几百个学生讲,“老俞哪能管理新东方学校?管理新东方学校的厕所还差不多。”学生们哄堂大笑。对此,俞敏洪也一笑了之。


1995年之前,新东方一直只有俞敏洪独挑大梁。1996年春,徐小平回国,推行“人生设计”理念,创立新东方咨询思想和留学理论。


随后,王强也加入进来,提出“美语思维”概念,创建中国口语教学新体系。杜子华开辟中国首个“英语电影听说班”,为学生们了解西方文化和生活提供平台。


1999年,江博开创新概念英语培训体系,提出“激情联想教学法”。每一个人才的到来,每一块内容的拓展,每一处领域的搭建,使得新东方成为培训学校里中,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2006年,新东方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在“见天地”的过程中,他懂得了“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的意义。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与其追寻全世界的骏马,不如种植丰美的草原,到时骏马自然会来。


06


俞敏洪想,“拿外国人的钱,办中国人的教育。”那么,如何用更多的钱,做更好的教育呢?


搭建出国留学桥梁,画出归国创业彩虹。让利于社会,是新东方一直坚守的企业责任心和爱国情怀。制定“留学生归国彩虹计划”,建立海外留学生人才库。


不仅“教人出国、送人出国,”还要“教人回国、带回世界,” 2009年,俞敏洪当选CCTV年度经济人物。


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一个曾经的留级生,让无数学子的人生升级;他从未留过洋,却组建了一支跨国的船队。他用26个字母拉近了此岸和彼岸的距离。胸怀世界,志在东方。”


秉承包容宽广情怀,助人抵达梦想彼岸。创立天使投资基金,为更多年轻人创业提供机会。哪怕每投资50个项目,只有1个能成功,也依然乐于做这样的事情。


扶贫济困,投身公益。十年前,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俞敏洪在最短时间内制定捐赠计划,当时,捐款总额达到1500万元,并捐建抗震希望小学。


俞敏洪曾说,“如果有机会将股票换成现金,他会把所有钱捐助中国贫困学生。”十几年来,新东方公益捐款已超过两三个亿,建希望小学,为偏远地区培训老师……


在“见天地”的过程中,他坚持“把自己立住,让自己开花,”将擅长的发挥到极致,使新东方成为教育界的主流。


见众生:与万物相关心,抵达无我境界

07


如果把生命的过程当作是一种修行的话,在见自己和见天地之后,再去见众生就是一种慈悲的觉悟。


新东方品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薄到厚,俞敏洪时常放慢脚步,思索如何实现自己的使命,活出生命的质感。


他在三条路上前进着:第一条路,继续做可盈利教育,将新东方经营好,把教育培训事业做大,但不足以满足灵魂需求。


第二条路,“以经济、法律、哲学为主,同时结合文化书院的模式,创办一所小型私利大学,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引领中国教育的未来,培养更加优秀的学生,使得中华民族更卓越。”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俞敏洪想以设立基金会的形式,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吸引世界各地最好的教授,


学生不必担心交不起学费,只需考虑自己是否足够优秀,让伟大的人,为哪些想要成为伟大的人上课。


第三条路,“如果前两条路都走不通,不是选择隐居,就是入庙。或许不能像弘一法师那样,将尘世断干净,入庙可能还有难度,但隐居是可能的。”


08


他著书立说将思想传达出去,各地演讲将精神传承出去,提携晚辈将情怀传递下去。


从见自己到见天地,不断攀爬向上走,越过高山、淌过大河、挺过风雨,看过风景,见过世界,一直在做加法。


从见天地到见众生,不断向下行走,身份越来越高,上市公司总裁,人生励志导师,身段却越逐渐放低,回到本心和初心,回归到老师的身份。


他不喜欢别人称他“老板,”愿意别人叫他一生“老师。”他一辈子什么都可以离开,就是不可以离开讲台。


在见众生的过程中,他有“有诫”、“有爱”。


有戒,“除自我”,反思追求本身和活着的意义,让生命不断延伸,将生命的意义延续到肉体生命之后。


有爱,“立情怀”,“一定要追求有情怀的事情。如果把一生的情怀放进去,这件事不可能不伟大。”


他将事业定位是做好教育,把教育当作一种“情怀”来做。真正的情怀不是一味空谈,而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有记者曾问俞敏洪,“如何看待商人和教育家的矛盾?”他这样回答,“商人和老师是两种可以改造世界的人,可以齐头并进。没有创业敏锐视角和竞争意识,新东方是活不下去的。”


没有情怀,只谈赚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谈情怀,不然赚钱,是做梦的空想主义者。


09


他即使一夜暴富,成为“中国最富有的老师”,也依然过着素与简的生活。每天只花一百块钱左右,都是吃。穿的衣服都非常普通,标配是一套休闲服,一双运动鞋。


“人生有时仅需一杯水就够了,一杯水可以解渴,可以清心,可以映出我们快乐的笑脸。”他在不停地拓展着生命的厚度和宽度,读书、著作、写诗、旅行。


“有时会突然跑出去爬山、看云。有时晚上月亮升起,我跑到院子里,坐在月亮底下,什么都不干,就静静地看着月亮。”


在自然里,在静寂中,在月色下,他参禅悟道,试着自我对话,抵达“无我”境界。他柔和、谦逊、深邃,内敛锋芒,沉入泥土里,“只想做一颗树”,立于天地间,不悔于己,不愧于人。


从自己小我,到天地大我,到众生无我,这是俞敏洪一步步走来的路,也是他将来将要去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