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玉溪网
卡片制作人李博寿(右一)和姐姐们正在君江家庭农场多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给多肉植物除草。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沈文/图
2017年落户江川区安化彝族乡光山村,2019年实现产值1200多万元。集农业旅游、综合设施、美丽乡村为一体的多肉种植产业发展蓝图正在义乡徐徐展开。
好山好水出好“肉”
在多肉圈内,云南被称为多肉种植的开挂区。温和的温度和充足的阳光已经成为饲养大量肉类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随着肉质植物价格的不断上涨,为了节约种植成本,上海、山东等地的肉质植物种植基地纷纷向云南转移。”安化乡军江家庭农场负责人徐俊华说。
“现在的肉价相比五六年前下降了不少,但销量却比以前增长了好几倍。”据徐俊华介绍,肉质植物主要销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现在很多二三线城市也卖得很多。随着多肉装饰墙、多肉花束等新事物的出现,多肉的市场潜力不断被挖掘,市场前景可观。
“多肉销售季节主要集中在9月至次年4月。虽然今年遭遇了疫情,但对多肉的销售影响不大。”徐俊华说,因为光山村的海拔、气候、水质非常适合多肉生长,基地多肉生长快,品质好,市场供不应求。
光山村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4.9摄氏度,日照强烈,水资源丰富,EC值低,氮磷含量低,非常适合多肉生长。自2017年第一个多肉种植基地落户光山村以来,三年时间,光山村已建成8个多肉种植基地,种植面积609亩。
在军江家庭农场的多肉种植基地,在一个老农家庭院里,果树茂盛,果蔬芬芳,院外鸡鸭满圈,院后果园里栗子和鲜花满枝。今年以来,安化乡提出了集农业旅游、综合设施、美丽乡村等功能体系于一体的肉类产业发展规划,徐俊华在基地现有设施的基础上,萌生了打造特色民宿的想法。
肉类种植促进收入增长
住在光山村老村组的石,每天早上和同村的几个姐妹一起去军江家庭农场的多肉种植基地上班。“在这里工作不仅收入稳定,而且离家近,方便照顾家庭。”石对说道。
石和他的妻子今年60多岁了。早年把田地给儿子种烤烟,两人都下岗了,成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基地里,像石这样的中老年妇女占大多数。因为他们长期与土地打交道,他们似乎都熟悉肉类的种植。如今,随着多肉种植基地的落户,石和她的姐妹们不仅顺利当上了工人,而且有了稳定的收入。
48岁的李伯寿,在基地工作3年了。“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每天交70元,吃个午饭。”李伯寿很珍惜这份工作,说在这里工作的收入占全家收入的三分之二,工作也不是很辛苦。
据徐俊华介绍,目前基地有30多名工人定时工作,约70名工人在临时季节就业。基地落户以来,还带动了附近两个农户种植30亩肉。
据统计,2019年,安化乡多肉种植产值达1200多万元,成为继烤烟、蔬菜之后的又一新兴产业,有力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把“小鲜肉”做成大产业
安化彝族乡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山地少数民族乡。对许多人来说
在安化乡党委书记卢云波的办公室里,有肉质展区、市场交易区、种植体验区、亲子乐园、民俗商业街、电商.安化彝族乡光山肉业发展蓝图。“在多肉产业规划区内,有必要组建和发展农民自己的合作社并制定
群众认可的土地流转方案,最后争取资金完善项目核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陆云波说。“组建农民自己的多肉合作社,要动员广大群众加入进来,挖掘出一批有担当、有想法的领头人,带领大家干事创业。”陆云波认为,组建合作社并不是单纯地把农民的土地流转开展规模化经营,而是要通过合作经营的方式,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和创业热情。合作社组建后,乡里还将联合辖区内的多肉种植企业对合作社进行指导帮扶,由企业为合作社制定种植计划、提供种苗及技术,并负责生产初期的产品销售,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在组建合作社的同时,更要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工作队要一家一户进行宣传,摸清情况,理清土地关系,并制定出群众认可的流转方案。”陆云波说,为营造多肉种植氛围,除大力宣传、示范引领外,还在每月的环境卫生评比中,给达标户发放多肉植株作为奖励,让大家把多肉植物带回家中美化庭院。
编辑:刘燕 审核:马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