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文书籍应该从“零借阅”中走出哪些环节
近一年,《半月谈》的记者在山东多家图书馆发现,视障阅读服务区闲置是正常现象。山东省图书馆视障数字阅览室的书架上,有文学、心理学、医学等多种盲文书籍。然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两年来,馆藏的2000多卷盲人文献几乎被借走了零。青岛图书馆视障数字阅览室没有读者。
与普通图书相比,盲文图书的出版印刷成本更高,约为普通书面图书的20倍。盲文书籍的编辑、校对和印刷也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员付费,出版周期也会延长。这使得盲文图书的价格高于普通图书,从公共图书馆借阅盲文图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盲人的阅读成本,丰富盲人的文化生活。
如今,盲人可以选择更多的阅读形式。除了单一的纸质盲文书籍,各地还建立了数字图书馆,提供包括电子盲文和有声读物在内的阅读服务。为此,公共图书馆应购买相应的数字终端和辅助设备,增加人员配备,并对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如果煞费苦心打造的图书馆和数字资源闲置,无疑是一种浪费。
据报道,盲文书籍“零借阅”的原因有很多。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半径是有限的,读者借书后需要定期按时还书,否则要交滞纳金,读者不能跑太远去借书。即使盲人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去图书馆借书还书的过程也会比普通人面临更多的困难,花费更多的精力。这再次说明,建设一个适合盲人的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任何“障碍”都可能影响盲人的正常社会活动。
因此,除了公共图书馆软硬件设施建设完备外,城市无障碍设施的健全性也影响着盲文阅读资源的使用效率。为了打破这些客观限制,不少地区开始尝试组织工作人员和社会志愿者到盲人家中送书或向社区图书馆发放图书资源,极大地方便了盲人借书还书。
让盲文书籍走出图书馆,主动接近盲人,可以推广盲文。2018年7月1日,《国家通用盲文方案》正式实施。盲文是盲人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工具。如果盲人没有盲文阅读能力,学习知识的路径就会变窄,会给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带来困难。盲文书籍走近盲人的生活,自然会加强盲文的学习和应用,从而促进盲文的普及。
要避免盲文图书的闲置浪费,就要不断优化供需匹配,精准收集读者阅读需求,以分散流通的方式打破馆藏资源的静态局面。《半月谈》的报告提到盲校的补充教学资源紧缺,为公共图书馆改善服务提供了方向。公共图书馆购书时,不妨稍微倾向于专门的盲文辅书,通过在盲文学校设立分馆,实现资源共享和互通。在盲人活动集中的地方,还可以设置盲文图书流通点,方便盲人借阅。
各地图书馆也可以联合残联等社会组织,组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增强对盲人读者的吸引力,最终盘活闲置资源。比如可以不定期举办盲人阅读交流活动,组织计算机操作或数字阅读培训,将图书借阅服务延伸到盲人精神文化服务,更好地保障盲人平等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
白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