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保工作的加剧,我国环保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由于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日益重视和投入,以及工业发展产生的巨大市场需求,我国环保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环境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在环境产业1.0时代,利用市场机制提供城市环境公共设施和生活污染治理服务,包括污水和垃圾处理;环境工业2.0时代,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为工业污染治理提供环境服务;如今,环境产业正在经历3.0时代,即以市场化机制提供更多的生态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中国环保产业已初步形成“一带一轴”的总体布局特征,即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核心区域集聚发展的环保产业“沿海开发区”,东部上海、四川等中部省份的环保产业“沿江发展轴”。
近年来,江苏、陕西、辽宁、浙江、广西、青海、内蒙古、重庆等省都成立了省级环保集团公司,都在打造航母级综合环保服务平台,都是通过调动优质资源集结而成。这些航母级环保公司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执行一个省的重大环保决策,实施重大环境基础设施项目。
也就是做大事、做难事、做重点,比如大型环保EPC环保项目、区域环境治理项目、高科技环保项目。从已经成立的几个环保团体的业务来看,都在这个范围之外。省环保集团的核心在于“资源动员能力”,能够调动一个省内最好的环保资源,比如资金、人才、团队、技术等等。这是普通企业根本不具备的超能力。
成立省级环保团体已成为当前环保行业的一种现象。
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环保产业集团或环保科技集团,成为行业内的生力军。在国资大推进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纷纷成立“环保团”,“百团大战”成为当前环保行业的一大奇观。
在此背景下,不少民营环保企业担心环保行业是否又有一个强大的对手“抢码头”。环保产业集团
密集成立,会对行业生态产生怎样的影响?各地各级政府组建“环保集团”,更大程度上是政策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环保集团的使命一方面是落地政策规划、实现“两山”目标,另一方面是发展培育本土环保产业。
如今的环保不同过去,一是未来一段时间每年要投比以往多很多的财力,二是要做出成绩来,当一件事同时具有这两个特征时,责任主体自然会安排自己人来做。
2019中国环境企业榜单

根据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发布的《2019中国环境企业50强榜单》可以看出排名前10的环保企业,民企仅1家,占比10%,8家为国企控股企业,1家有国资入股企业。前10企业的2018年营业总额约为1581亿。
2019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出台,要求进一步放开民企市场准入。尽管没在准入上明确点出环保行业,但在诸多方面如减税降费、融资增信、破除隐性壁垒、清理拖欠账款问题的解决上,给环保民企吃了一颗定心丸。

环保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参与者越来越多元,新模式也会产生。未来要整合内外资源,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和营收。只有坚持技术创新,才是推动行业进步的根本动力,才能将企业营收变成坚实的利润。民营环保企业则转向细分市场领域或以核心技术、产品和服务能力参与产业分工的格局。
中小企业具有体制灵活、组织精干的的特征,能够根据时局迅速作出调整。在当前的良好形势下,中小企业有相当的机遇发展自身、巩固地位进而做强。
至于设备、技术服务等企业,与短期内进入环保行业的国企也非同类,不但不存在竞争,反而有合作关系,自然不会受到影响,这类企业从始至终除了提升硬实力别无他途,这是普世的道理。
此外,民营企业更能组织起高效的专研能力、更具有创新精神,在设备研发、技术突破上更有优势,在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自当笃定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