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个大学同学聊天,深深感受到了他的无奈和辛酸。作为一名偏远山区的乡村教师,十多年来他一直默默奉献在自己的岗位上。他跟我聊起了他从大学毕业考试开始的兴奋,还有他对开始工作的热情,但现在依然平静。记得刚开始工作的那几年,他总想着通过考试、转学或者辞职下海来逃离这片贫瘠的土地。后来,生活逐渐步入正轨,顺利结婚生子,“稳定”“定数”的想法逐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现在他谈人生,话里有无奈,但更安于现状。他总是说他会一直呆到退休。大部分农村教师不都是这样吗?我能怎么做呢?
然而,一些农村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毅力,实现了多年的“进城梦”。
在师范院校中,就有这样一个群体,不同于大多数二十出头就上研究生的大学生。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有了家庭和企业,当他们三十多岁甚至四十多岁时,他们辞去公职,选择全职工作。他们有的是在农村学校工作了10年甚至20年的“老教师”。他们想通过毕业后的二次就业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他们有的成功进城,成为城市教师,甚至在北上广、江浙沪找到了体面的工作,实现了多年的梦想。这条路似乎是一条通向阳光的平坦之路,但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明白其中的艰辛。刚开始辞职时,他们犹豫不决,惶恐不安;辞职后,他们的收入减少,家庭负担加重;准备考研的时候,他们每年都熬夜奋战;他们在考研三年的时候,远离孩子,悲痛不已;另外,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毕业可能意味着失业,不确定的未来方向总会让你焦虑。
这么多辛酸加在一起,估计没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和强大的后盾力量,很少有人敢迈出这一步。即使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路也会更加艰难,又有多少人能顺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呢?
对于一些年轻的农村教师来说,他们在年龄和教育背景方面都有优势。许多人想通过参加公务员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地位。有的成功落地一两次,有的坚持考了四五年,还是没能成功落地。萧宁就是其中之一。2014年毕业于一所普通师范院校英语系。因为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儿,父母坚持要她回老家就业。她也觉得回到家乡就业是最好的选择。毕业的时候在市区的一所私立学校找到了工作,同时考上了郊区一个偏僻小镇的中心学校。父母怕农村学校条件差,担心在城市长大的女儿受苦,希望她留在城市,先就业再择业。然而,萧宁仍然关心他辛苦得来的准备,并选择在农村学校教书。
但报到当天,摆在她面前的事实却让人难以接受,比如破旧的单身宿舍,50米外的公共厕所,一公里外的大众浴室,这些她都是从未经历过的。既然来这里是我的选择,我不得不忍着眼泪,表现得好像可以让父母安心。其实当时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想尽快离开这个“地狱”。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教学任务重,准备时间不足,专业有限。每次报考该岗位的公务员比例超过100: 1,有一次甚至超过500,333,601。今年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未能“摆脱苦海”。很多同事帮她介绍当地的物件,但她婉言拒绝了。她害怕如果在这里恋爱结婚生子,就再也出不来了。毕竟,她不能忍受一辈子住在这个小镇上。她对自己最初的选择表示遗憾。如果她能做出新的选择,她肯定会选择留在这座城市,即使她
想离开农村的老师太多了,很多人都想过动员这条路,但现在越来越难打通。对于不缺老师的城市学校来说,“接待”是个难题。但是,农村学校急需教师,尤其是职称高、经验丰富的教师。是农村学校不能“放手”的问题。即使城市学校有教师空缺,也要进行人员调动,但由于想调动的教师太多,“僧多粥少”的情况长期存在,调动竞争激烈。再加上可能存在的人情关系的影响、行政力量的干预等不公平因素,很多乡村教师都苦于没有出路,可以说比“考”还要难。
求转学、考研转工升级学历、考公务员改变现状、辞职创业,都是乡村教师考虑最多的“出路”,但越来越难以实现。追求更好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天性,但生活怎么可能处处得到满足呢?
然而,大多数乡村教师仍然严重坚守着乡村教育的“三尺讲台”。他们兢兢业业,关心学生,默默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这种可贵的精神值得大家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