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儿童体育运动器材图片 体育运动器材有哪些

来源:工人日报

一边是热销,一边有风险

“失衡滑行”的电动平衡车

阅读技巧

在很多人认为令人兴奋又炫酷的电动平衡车成为热门产品的同时,一些质量问题,尤其是涉及安全的问题也凸显出来。

相关专家认为,电动平衡车的产品属性不明确,使用不当存在风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用“以行代步”“旅游”等模糊词语误导消费者,应承担相应责任并受到处罚。

很多人认为,刺激又炫酷的电动平衡车已经成为时下流行的交通工具,在小区、公园甚至道路上都可以看到。

电动平衡车可以通过改变人体重心来启动、加速、减速和停车。原则上只要能掌握平衡,就能熟练运用。

一边卖得好,另一边有风险。事实上,有些电动平衡车存在质量问题,尤其是缺乏安全保护功能。

2月21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对电动平衡车做了专题报道。近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抽检电动平衡车产品20批次,经检测发现不合格产品13批次,整体不合格发现率达65%,其中市场知名品牌较多。

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近年来,电动平衡车引发的安全事故频发,最早为公众所知的平衡车事故可能发生在2010年9月26日。詹姆士威廉赫塞尔登,赛格威的创始人,平衡车的鼻祖,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把赛格威平衡车开到悬崖,享年62岁。

早在2015年,亚马逊就发现了电动平衡车的安全隐患,撤下了“平衡车”产品。在中国,平衡车“失衡”甚至电池起火导致意外伤害的事故时有发生。2020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警示,称电动平衡车产品属性不明,使用不当有风险。

但是在淘宝搜索平衡车的时候,可以看到很多商家已经卖出了一万多辆电动平衡车。

点击商品评价,评价分类包括“功能性”、“适合初学者”、“带礼品”,但不包括“安全性能”评价。不过,在“使用效果不佳”的分类中,记者看到,有消费者表示“生活保障,这是垃圾商品,请不要再上当受骗了!”其他差评主要集中在“平衡性差”和“孩子多次摔倒”上。

据专业人士介绍,我国电动平衡车年产量虽然高达400万辆,但整体质量水平一般,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问题突出,体现在明显的价格差异上。一些电商平台上销售的电动平衡车最低价格只有两三百元,最高一万元。

据天空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企业中平衡车企业超过1000家。国内有近17%的平衡车厂商出现了非正常运营的情况。此外,约有16%的相关企业已经提起法律诉讼,案件的主要原因是销售合同纠纷(55%)。

产品属性不明确

电动平衡车的使用者大多是儿童,那么电动平衡车是玩具吗?相关专家认为,不是。

电动平衡车产品属性不明确,使用不当风险高。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对此类产品进行过分析和评论,称电动平衡车既不是儿童玩具,也不是运动器材,其产品属性和适用场景缺乏相应规范,导致消费者将此类产品误认为儿童玩具,忽视了风险。

相关搜索数据显示,购买者往往会选择电动平衡车作为玩具,或者作为可以锻炼孩子运动能力的运动装备。电动平衡车的产品规格一般将电动平衡车描述为“运动娱乐工具”,部分平衡车将骑手的服务年龄定义为“5至12岁”。

在购物网站上,电动平衡车的销售页面大多以青少年为人物。

甚至直接将产品描述为“智能儿童”平衡车,这些都会误导家长们将这类产品理解为“玩具”。


而按照《电动平衡车通用技术条件》(GB/T34667-2017)的定义,电动平衡车是“配备有可充电的电驱动系统,以自主或人工操控模式来保持动态平衡的轮式载人移动平台”,该标准是按照代步工具或者载人工具进行技术规范的。但在道路交通安全专家看来,电动平衡车没有驾驶资质要求、没有方向盘和手动刹车、行驶时速高噪音小、刹车距离普遍过大等,消费者在道路上使用,不仅增加了自身安全风险,也给其他驾驶员和行人带来了安全隐患。因此,作为交通工具目前不被交管部门认可。


误导消费者应受到处罚


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四条规定,行人不得在道路上使用滑板、旱冰鞋等滑行工具。目前,出于道路交通安全考虑,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武汉、成都等多地已经明确禁止电动平衡车上路。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自2018年11月1日起施行。其中提到:“在道路上使用动力装置驱动的平衡车、滑板车等器械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扣留器械,并处200元罚款。在道路上使用滑板、滑轮、旱冰鞋等滑行工具的,处10元罚款。”因此,电动平衡车在北京不能作为交通工具使用,更不能在机动车道上骑行,只能在一些专用场地或封闭场所使用。


尽管如此,电动平衡车经营者在销售时,为了推销其产品往往只注重宣传产品的便利和优势,而对产品的风险警示和防护提示不足,宣称产品容易操作、是安全的,甚至有一些产品在广告中展示的骑行人员也没有佩戴任何安全护具。


专业人士认为,在经营过程中,以“代步”“出行”等模糊词语,宣传电动平衡车产品的使用功能,这样的误导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了不少不知情的消费者把电动平衡车当成出行的交通工具,从而导致了一些不应有的交通事故发生。为此,企业应该承担相应责任,受到处罚,因为这种误导可能以生命健康为代价。(记者 徐潇)


【纠错】【责任编辑:梁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