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个适合打工人的副业,月收入过万”,“悄悄学理财,给大家惊喜”,“每天15分钟,告别死工资”.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以理财知识普及、投资者教育为名的“理财网络课程”频繁出现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短视频等社交平台上,吸引了不少渴望学习理财知识的消费者。
点击“财务管理网络课程”链接,生动的“成功”案例引人关注.“小李一个月挣5000元,学网上理财一年省20万”“周晓在网校学的是理财,成了单位的理财规划师”。面对如此诱人的成绩,很多同志也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
学理财知识真的这么容易,能不能就听几节理财课?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些火热的“理财在线课程”背后,隐藏着诱导付费、课程内容命名不当、违规承诺高额回报等问题。一些山寨网校打着在线课程的旗号,简直就是在弄虚作假。
笔者对时下流行的“金融网络课程”进行梳理,并梳理出一些问题,希望能帮助同志们擦亮眼睛。这些“金融网络课程”中有以下常见的小伎俩,值得警惕。
1.利益诱饵。商家以优异成绩为诱饵,宣传“金融网络课程”的效果。“手把手教你市场分析,让你知道什么时候该买什么时候该卖”“短短三个月,我从一个金融‘小白’成长为一名公司理财规划师”.有商家狂谈,并附有“学生笔记截图”“金融统计图表”等证据。这些看似真实的案例很容易误导消费者。有些企业违背承诺,完成学业后可以获得高额的经济利益。在培训中,个别企业只强调收益,而没有提到相应的风险。消费者能否从中学习到有价值的知识,关系到消费者个人的学习能力。
2.传播焦虑。“如果你什么都不学,你和别人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穷人总是找借口,富人总是谈论方法。”“思想贫乏比没钱更可怕。”。商家为了推广“金融网络课程”,通过信息植入、概念窃取等手段,在广告中无意识地激发消费者快速赚钱的欲望。
3.饥饿营销。商家经常在广告中宣称:“课程原价199元,限时免费领取”,“1元优惠只剩3天,之后原价恢复”,“9.9元10天理财课程”。很多消费者看到可以免费或以很低的成本学习“金融网络课程”,觉得遇到了便宜的东西,纷纷报名学习。事实上,为了吸引更多的人,类似的优惠销售长期存在,但不同的“马甲”会定期更换。
4.逐渐诱导。商家经常打着“试听”的旗号,免费发放一两个视频在线课程,大部分都是夸学生成绩,用了很多技术术语,让消费者听得云里雾里,跃跃欲试。签约后,部分商家诱导消费者后期支付更高的进阶课程费用,推广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的VIP会员,甚至为消费者推荐网贷购买课程。
希望战友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陷入不良商家的“套路”。
32144部队的迟桂元和王栋
作者: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