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0多年前的北京医学院教室,到大洋彼岸的明尼苏达大学校园,再到罗氏、强生、诺华、日美等公司的实验室,“让中国药物制剂走出国门”这句话始终萦绕在魏世峰的心头。这句话让他一生追求药物制剂科学,刻苦钻研药物制剂技术,直到成为世界药物制剂研发的领军人物,毅然回到生他养他的祖国,为中国药物制剂走向世界而奋斗。
上学路上的梦想
1977年恢复高考后,作为一名大学生,魏世峰怀揣着青春的梦想,在学院路走进了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在北方医学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遇到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非常重视实验风格,非常注重实验细节,使我从学生时代就养成了良好的学术习惯,对我目前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魏世峰说。
在学习期间,魏世峰清楚地认识到准备的重要性。他下定决心“坚持”备考的特长,攀登备考的高峰。1982年,大学毕业后,魏世峰在药学院理化教研室任教。然而,他继续攀登药学科学的高峰。1985年,他获得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药学院的奖学金,药科排名第三,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准备。
他在明尼苏达大学读书时,导师告诉他,任何发明创造都会一步一步来,不是遥不可及,也不是一帆风顺。因此,当他经历波折甚至挫折时,他从不丧失信心,坚持不懈。
在导师的指导下,魏世峰不仅学到了很多科研方法,还在一个常见的实验现象中观察到了不寻常的东西,从而修改了博士论文的原始设计,在博士研究成果中获得了两项专利。导师不仅高度认可了他的研究成果,还让两位后来的研究生继续这个研究方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经验是最好的老师。
魏世峰在1991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后,成功找到了工作。1991年6月,魏世峰来到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在生产技术开发部担任研究员,直接参与解决生产线的技术问题。当初魏世峰觉得自己以制剂研究出名,又有两项美国发明专利,所以来企业应该没有什么技术难题。
然而,在生产部门定期召开的技术会议上,当讨论生产现象和趋势,分析生产中的问题时,他几乎无法挡道。此后,他充分发挥特长,继续从事注射制剂技术的研究,并在行业内率先开发了多项新技术。他研发了治疗丙型肝炎的长效注射剂(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成为该领域的领先产品,年销售额30亿美元;开发了用于移植和预防器官排斥的“小西”,年销售额达10亿美元。
1995年初,魏世峰凭借丰富的科研成果和工作经验,来到强生制药应聘口服制剂研究员一职,但相关负责人因其没有口服制剂研发经验而不予认可。“我知道基本原理,和研发思路是一样的。我相信我能胜任这个职位。”魏世峰说。
在强生,魏世峰指导多名研究人员从事口服固体制剂研发和工艺研究,并开发了多项专利,奠定了强生在微量激素药物领域的领先地位,在新工艺研发中实现了高水平的均一性、稳定性和生产安全性,大大降低了成本。
2001年1月,魏世峰应邀担任诺华制药有限公司高级院士,分管多位不同层次的科学家,负责研究口服固体制剂和各种剂型
制剂研发队伍。他们研发的原创药复方制剂(降压药)专利及新工艺,克服了稳定性和生产难关,能够治疗重度高血压,年销售额7亿美元。许多产品仿制药公司至今没有克服其高难度工艺。此后,魏世峰先后来到尼克美公司和瑞复健制药公司任职,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坚持回国创业
2010年,魏世峰选择了回国,为了30多年前的梦想。他先应聘在苏州豫源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首席科学官,公司被高价并购后,他又选择了自己创业。次年9月,魏世峰创立了北京罗诺强施医药技术研发中心公司,专门从事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药物制剂产品和提供技术服务,致力于把药物制剂产品通过授权进入市场并出口到国际市场。
创业之初,魏世峰遇到了很多困难,其中最大的是融资问题。他把积蓄和养老金全部投进去,还有不小的资金缺口,2013年获选北京市“聚集工程”给予了他一次性奖励100万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经开区亦庄生物医药园区为支持园区内的150家企业孵化及发展,建立了公共服务平台,其中包括制剂研发平台,购买了必须的先进设备,为他的公司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障。
在魏世峰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公司的发展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至今,他们已研发了十余个技术平台,包括NIR数学解析反向工程、缓控释制剂平台等。创业以来,公司不断发展壮大,还招聘来国外的制剂高级研究员,研发团队的实力越来越强。
公司成功开发出了治疗心脑血管的填补国产药空白的药物制剂产品,该产品拥有3个专利,并被北京一家大型医药企业看中,达成了技术转让协议,双方共同开发该药品的中美市场。该产品在北京的生产基地一次技术转让成功,在美国FDA认证的临床机构一次就达到生物等效的标准。
如今,魏世峰仿佛回到学生时代,每天不断地读书吸取商务知识,补足市场、管理等方方面面的技能。在他的眼中,汲取知识和增长见识的过程是对未知的探索。而他过往的经历,从事的是一份开发产品,并且需要不断地改善产品的工作,而且做到了制剂产品一代比一代好,这是已知的自信心,无论已知还是未知都对他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