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创业的罗沙沙——体验蓝印花布里的文化内涵
逐梦人 罗沙沙
怀揣着青花的梦想,罗莎莎于2013年从深圳回到湖南邵阳县,开始学习邵阳蓝印花布的印染技术。现在,她投资建设了蓝印花布文创产业园,推动古代蓝印花布融入现代生活。
压箱底的蓝白嫁妆
对于的母亲杨来说,蓝印花布是童年一段艰辛却幸福的青花记忆。
爷爷去世得早,奶奶带着她织布、染布、卖布。杨说:“当时家里有一个蓝色印花布的被套,奶奶不愿意盖,就上浆藏在箱底。小妹妹,把这个作为你的嫁妆。奶奶说。“这个被套一直保留到现在,而且它已经成为杨在心目中的童年记忆。
2008年,邵阳蓝印花布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邵阳县传播英雄帖吸引企业和个人发展蓝印花布产业。在外地事业有成的杨选择了回国。
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罗莎莎,起初对这种传统的印染技术并不是特别感兴趣。用她的话说,回国主要是因为母亲。“我妈要把所有的心血都投入到蓝印花布上,我觉得我应该有所贡献。”
2013年,罗莎莎辞去深圳工作,回到邵阳县向当地蓝印花布传承人姜良寿学习。
等待她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
“当时邵阳蓝印花布技艺的传承人只有个位数,大多都在60岁以上。蓝印花布实际产量很低,直播面临巨大危机。”罗莎莎说,更致命的是,蓝印花布染料——靛蓝生产工艺中的核心发酵工艺在当地几乎失传。
此外,传统的蓝色印花面料质地粗糙,颜色和款式少,褪色问题严重,客户接受度很低。1986年,最后一家蓝印花布印染厂关闭。如何让古老的蓝印花布重新进入人们的现代生活是一个难题,考验着两代母女。
煮布磨浆的科技助力
将棉、麻或丝白布放入大锅中煮。同时,将石磨磨过的豆浆与石灰混合制成抗染浆。罗莎莎说,这叫“煮布磨浆”;透过镂空的花盘,罗莎莎小心翼翼地完成了防染贴。这一步叫“刮糊”——,不会染色。蓝色印花布的白色部分是这样的;然后,将白布放入混有靛蓝和石灰的水池中浸泡数十次,进行“染色”;经过去籽、清洗、风干等工序,认为可以制成邵阳蓝印花布。
恢复这样的过程并不容易。通过与老一辈工匠交谈和查阅资料,罗莎莎了解到,贵州安顺、独山等地仍产邵阳蓝印花布的靛蓝。
带着队伍和工具,罗莎莎匆匆赶往贵州。“去了四五次,去了四个县的六个镇,掌握了板蓝根叶提取染料、发酵制靛蓝的方法。”罗莎莎回忆说,“回来后,我们把这项技术教给了邵阳当地种植板蓝根的农民。”
设计是她的特长,也是她专注提升的地方。过去,花盘是用涂有桐油的牛皮纸制成,然后手工雕刻出镂空图案。“花了好几个月才做出一个花版,太慢了。很多大公司以前从来不敢接这个单子。”罗莎莎说。
可以用绘图软件和激光雕刻辅助吗?罗莎莎带着布匹和盘子跑到制造业发达的广东。找了几个月,她终于找到了一家可以提供定制激光雕刻机的厂家。如今,在机器的帮助下,花盘的雕刻一两天就能完成,图案和款式也更加多样化。“我们现在可以生产成千上万种图案,产品已经扩展到数百种。斗篷、绣花扇子、手提包、窗帘等。可以生产。”罗莎莎说。
传统蓝印花布严重变色,但如果使用化学固色剂,蓝印花布就会失去纯天然的特性。罗莎莎咨询了专家,并试图使用t
艾草和辣椒来固色,掉色的情况也得到明显改善。文旅结合 齐奔小康
带着保留传统技艺又更具新意的蓝印花布制品,罗沙沙参加国内外展会,瞄准高端定制、旅游景区和民宿市场。
2016年,罗沙沙前往法国巴黎。一边研学艺术,一边推介蓝印花布。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这种带着素雅东方气质的天然面料很受欢迎,很快就有了订单。“五百套床上用品四件套加上其它服装、面料,这么大的订单,我也没想到。”罗沙沙说。
在敦煌、大理、张家界、凤凰、长沙雨花非遗馆等21个景区,也都设有邵阳蓝印花布销售点。
如今,罗沙沙负责的湖南蓝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带动了当地上千名群众种植黄豆、板蓝根等制作原料,帮助了近2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企业生产车间有固定员工200多人,最多的时候,临时聘用员工近千人。“她们多数是在家带孩子的妇女,车间解决了她们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增加了她们的收入。”罗沙沙说。
在即将正式落成的邵阳蓝印花布文创产业园,蓝印花布得到了更大的扩展。非遗文化制作传承区、农耕文明博览展示区、民俗文化展示展演区,将蓝印花布的方方面面展示出来。“未来,中小学生研学游、工业旅游等业态,蓝印花布概念都可以加入其中。蓝印花布不再只是一块布、一件衣服,而是一整套的文化体验与传承。”罗沙沙说。(孙超)
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