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Xi 2月5日电(记者题:延安:“小苹果”点亮日子“火火火”)
新华社记者楚国强、陈辰、李浩
已经过了农历新年,李志俊并不急于准备年货。
“现在每天都像过年一样,镇上随时都缺买。”他忙着招呼客人,高兴地拿出一盘红苹果。
陕北农村非常重视过年的味道。过去,腊八以后,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做油馍和油条。现在,大多数当地村民并不着急。这种轻松源于日子充裕,得益于眼前的红苹果。
“去年是开园第二年,产量不大,但也赚了3万多元。有钱就不会慌。”刚刚摘下贫困帽的李志俊笑着说。
李志俊今年65岁,住在延安吴起县。过去这里生态脆弱,土地贫瘠,农民收成不好,生计艰难。上世纪末,吴起县在全国率先启动退耕还林工程,沟沟毛身着绿色服装。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该县因地制宜发展了10万亩山地苹果,帮助贫困户发展苹果产业。从此,吴起每次挂水果都充满了水果的香味。
小苹果为脱贫铺平了道路。如今,作为全国苹果种植面积最大的城市,延安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左右来自苹果。在政府的帮助下,全市有1.58万户贫困户,果园11.9万亩。
来自洛川县槐白镇梁坑村的农民陶启金,以前种植小麦和烤烟,但只能“勉强吃下肚子”。后来,家里种了24亩苹果。去年,苹果卖了54万元。梁坑村只有170户人家,家家户户都种苹果。
在陶启金家明亮的窑洞里,彩电、冰箱等现代生活用具一应俱全。院子里停着两辆车,他和他儿子各一辆。春节过后,他还打算去城里给儿子买房。
“苹果是我们种在地里的‘铁作物’。”陶启金说。
近年来,延安一直围绕小苹果写大文章。
延安市市长薛占海介绍,他们正在探索实施苹果产业“后整理”,在分拣、冷藏、品牌营销等方面下大力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增加全产业链群众收入。参与“后整理”的贫困户人均收入超过1000元。
在洛川县“王掌柜农业”公司,自动分拣线可为每个苹果快速拍摄24张照片,根据外观、含糖量、硬度等指标精准分拣,客户可实现个性化定制。延安建成了103条这样的智能选果线,农民从“按重量卖”变成了“讨论卖”。
长期困扰果农的“果丰伤农”现象也被扭转。延安市果业中心主任卢树国介绍,延安市冷空调仓库的仓储能力已达147万吨,可实现“四季销售”,避免价格波动。
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延安苹果正走向海内外。
在洛川县陕西鼎端果业科技有限公司,每天公司员工都在网上直播带货。该公司总经理Xi张西表示,公司去年在线订单超过70万单,销售额超过1亿元,大部分产品销往北上广深等高端市场。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延安果农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全球订单。2020年底,20吨冷链车洛川苹果出现在意大利水果市场。截至目前,洛川苹果已出口俄罗斯、意大利、加拿大、阿联酋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0年,延安苹果总产量超过370.4万吨,创历史新高。
一个“苹果之都”在黄土高原加速崛起;红色的“小苹果”给陕北人民带来了繁荣的一天。
来源: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