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大学毕业季。正常来说,大多数人这个时候应该已经有工作了,可能他们已经在期待新生活的开启了。不过,今年的情况比较特殊。虽然没有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确切统计,但显然比往年更难。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有多少人的实力和社会关系不仅是每个人的具体经历,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学课题。绝版多年后,社会学经典著作《找工作》以最新中文版出版。在这本书里,马克格拉诺维特通过调查美国波士顿郊区牛顿市282名男性白领最近的换工作经历,展示了社会关系在求职过程中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是通过社会关系找到工作的,大部分都是依靠“弱关系”,也就是生活中不常见面的人。
这位哈佛大学的学生,现在是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大概没有想到他的博士论文会成为未来45年社会学被引用最多的作品之一,“弱关系”的概念迅速传遍全球,出人意料地成为“成功学习”的热词。到现在,网上很多“深而好的文章”都会津津乐道地用“弱关系”来解释企业家在创业中途偶然遇到贵人,然后升到高层,成功创业的传奇故事。这类文章经常会提出这样的建议:“真正帮助你的人,往往对你并不熟悉。”“有价值的人脉,关键不在于你融入了哪个圈子,而在于你接触了多少圈子外的人。”.
这真的是对格兰诺维特理论的正确理解吗?《找工作》的译者、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张文泓说,把“弱关系”看得比“强关系”更重要是片面的。事实上,格兰诺维特事后解释说,“弱关系”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可以直接提供一份工作,而是因为它可以提供多份工作信息,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在中国,张文泓认为企业家的成功故事可以写成:
“商业精英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贵人’可能是他的‘弱关系’也可能是他的‘强关系’。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关系,在‘贵族’和精英之间一定有一个中间人,他与双方都是‘强关系’。”
“成功学习”热衷于给人灌“弱关系”的鸡汤,因为偶然遇到“贵人”比日复一日磨练技能或维持关系更省力、更有戏剧性,还能让懒人多一份梦想。《找工作》发表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社会学家对这一课题进行了调查,大量研究支持了格兰诺维特的结论,但也有许多不同的结果。
在中国,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卞于1988年、1994年和1999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调查。张文泓是第三次调查的合作者。他们发现,在计划经济时代、双轨制时代和转轨时代的变迁中,利用社会关系实现职业流动的比例并没有下降,反而一直在上升。此外,与格兰诺维特的调查结果相反,在那些利用关系的人中,“牢固的关系”占了绝大多数。卞还发现,在中国:的人际关系网络的运作中,有权有势的人往往习惯于拿帮助分配好工作作为对某人的奖励,而这种行为的基础是信任和义务。在大多数工作流程中,“强关系”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人情,而不是信息。而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强关系”提供人情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日本的情况和中国类似。渡边捷昭在日本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白领都是通过“牢固的关系”来收集专业信息的,而且往往能获得高薪工作。求职者对新工作更投入,满意度更高。
许多研究发现,“弱关系”往往对白领更有用,而蓝领可能无法利用关系获得好工作。例如,美国社会学家马尔丹和赫伯特发现,美国白领更倾向于使用“弱关系”,而蓝领工人更倾向于通过“强关系”寻求帮助。德国社会学家魏格纳的发现也类似。也就是说,在欧美学者调查的这些领域中,依靠“弱关系”找工作对社会较高阶层的人才有影响,而“强关系”对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蓝领工人、失业人员和少数民族的作用更大。
第一财经:为什么“强关系”对蓝领更有用,“弱关系”对白领更有用?
张文泓:“强关系”和“弱关系”在求职中对白领和蓝领的不同影响,与白领和蓝领在阶层结构和社会网络中的相对地位直接相关。一般来说,白领都是社会中层以上的人,他们的社交网络比较异质,所以更容易在自己的圈子之外找到更高级别的关系。而蓝领处于较低的社会阶层地位,社会网络更加同质化,很难找到跨越自己圈子的相关人士,尤其是那些高于自己阶层地位的人。“强关系”和“弱关系”对白领和蓝领的职业流动性产生不同影响的根源在于,它们能够调动不同的社会结构资源。
第一财经:你提到求职者和帮工之间可能有中间人。你能谈谈你在中国调查中发现的中间人吗?
张
宏:边燕杰1988年在天津的调查发现,45%以上的人通过社会关系获得了第一份工作。其中,43.2%的帮助者是被访者的亲属,17.8%是朋友,而71%的被访者与帮助者“非常熟悉”。并且,有1/3的人使用了间接关系。求职者使用间接关系比直接关系更可能得到较好的工作。通过中间人,求职者往往能找到职位较高、权力较大的人提供帮助。这个中间人与求职者和最终帮助者都是“强关系”而非“弱关系”,中间人与求职者和最终帮助者的关系越熟,最终帮助者的资源背景越高,对求职者的工作安排也越有利。第一财经:边燕杰与你在中国所做的调查,以及其他一些社会调查都对格兰诺维特的结论构成了挑战。这其中的原因是社会结构不同,还是因为对“弱关系”定义不同,或者是其他原因?
张文宏:中国及其他国家的类似研究得出了与格兰诺维特不同的结论。但是,说构成“挑战”是不成立的。不同的研究在测量“关系强度”时所用的指标的确有差别。但我认为,这并不是造成不同研究结论的本质原因。本质原因应该从社会结构方面去寻找,重点是社会的职业结构、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社会信任结构。格兰诺维特波士顿研究的样本是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的白领,边燕杰1988年和1994年天津调查的样本则是包括各种职业的全部劳动力;美国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中国的相关研究包括计划体制时期、双轨制时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美国是制度信任和个体的普遍信任程度较高的社会,中国则是庇护主义的特殊信任,亲缘关系在信任的差序格局中居于核心位置。

《找工作:关系人与职业生涯的研究》
[美]马克·格兰诺维特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薄荷实验 2020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