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9日,长江日报讯召开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工作会议。会上,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委外事办公室、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分别汇报了武汉建设国家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贸易物流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区域金融中心的进展情况。
上半年,我市“五个中心”建设总体较好。按照“锚定目标不放松、落实抓不懈、钉牢钉子、成果抓长久、点到为止、好事抓到位”的要求,我市下一步将扎实推进锚定目标,下大力气在“五个中心”建设上再接再厉。
全国经济中心建设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行动,全年五大产业基地产值达到600亿元
天河机场T2航站楼。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摄
我市坚持月度监测调度机制,对标斗图,冲刺三季度,决出四季度,确保国家经济中心建设年度任务圆满完成。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实行“一链一表”,制定精准滴灌“一链一策”,对产业链项目实行新合同、新开工、新投产、新投产“四清单”管理。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五大产业基地年产值达600亿元,培育量子技术、超级计算等未来产业高新技术企业15家。持续推进数字经济“573”工程,依托国家信息光电创新中心等国家创新平台,加快建设7个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推动数字技术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和普及。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快速开工,举办三季度集中开工活动,推进天河机场T2航站楼改造等600个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完成轨道交通5号线项目,力争年内开工天河机场第三跑道。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确保新注册企业占比只增不减。
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高标准推进湖北实验室实体运行,争创国家实验室
在武汉光谷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光刻机室,工作人员在黄光环境下安全工作。长江日报记者高永摄
下一步,我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着力打造强大的“一核一城一圈”,全力以赴推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强化创新核心,加快培育武汉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东湖科学城和光谷科技创新走廊。高标准推进湖北实验室物理运行,争做国家实验室。推进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优化升级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集聚发展,加快精密重力测量等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作物表型等设施预研预制。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
创建创新之城,加快全球科技创新。落实“带头攻关”制度,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推进创新街区和建筑建设,促进大学校园、科技园和城市社区融合发展。
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着力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组织
ize:15px;">夜幕下的武昌汉街流光溢彩,市民游客漫步街区。长江日报记者苗剑 摄我市下一步将严格对标对表,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全力以赴做好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工作。
聚力招商引资。着力引进商贸领域国内外500强企业、知名跨国公司、新型消费和外贸进出口龙头企业。
抓实项目建设。按照加长长板、补齐短板的要求,抓好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实行方案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明确时间表,尽快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建设成果。
推进试点创新。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探索,抓紧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等示范建设,并积极争取其他各类试点示范事项,形成可复制经验,扩大影响力。
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一区一策”加快综保区招商强链补链

法电能源管理(武汉)公司、北京埃顿酒店服务公司等法资企业入驻法企共享办公中心。长江日报记者张衡 摄
市委外办表示,全力推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工作,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
发挥开放平台更强引领作用。自贸区武汉片区将加快落实《武汉片区关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若干意见》,高标准推进自贸区武汉片区工作。各综保区将按照“一区一策”加快综保区招商强链补链,支持金控进口粮食保税加工项目早开工早投产。中法生态城着力推进中法半岛小镇等国际合作示范项目建设。
着力提高国际经贸合作效能。围绕“965”产业体系,制作完成2021年招商地图,实施精准招商。市商务局抓紧出台新一轮跨境电商支持政策,鼓励金控供应链等重点企业扩大跨境电商业务规模。拟在“汉交会”期间举办中欧地理标志政策宣贯活动,打造中欧地理标志产品展示中心。
持续拓展城市外交深度广度。办好中巴建交70周年活动、第二十六届中国南南合作年会、2021年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2021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国际友城合作论坛等重大外事活动。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推动武汉市申报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

蓝天白云下的金融街。长江日报记者金振强 摄
市地方金融工作局表示,下一步,紧盯年初制订的各项工作目标,重点推进工作。
推动在汉金融机构围绕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以及重点项目的信贷投放力度,推动信贷投放合理增长。持续推动壮大金融市场主体。
加大企业上市工作推进力度。深入挖掘上市后备企业,启动2021年市级“金种子”“银种子”评选活动,加强早期重点培育,扩大优质企业基数,夯实上市基础。
继续深化科技金融创新。以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武汉为契机,与中国人民银行及中国绿色金融委员会对接,推动武汉市申报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出台《2021年度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纾困贷款贴息政策实施细则》,依托“汉融通”平台及在汉银行机构,会同各区、各部门做好2021年度企业融资服务工作,让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持续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郝天娇)
【编辑:贺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