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佳霖
6月20日,由贵阳苗族服饰博物馆、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主办的“苗族故事的美丽与执着”展览在中国传媒大学开幕。来自贵阳苗族服饰博物馆的31件珍贵的苗族刺绣作品,用镜框装裱,加上简单的文字解读,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观看。由贵阳妙江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与白马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苗绣系列文化创作,赢得了无数观众的青睐。“既漂亮又有文化,价格也不贵。值得拥有。”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院学生王玉宁拿着笔记本说。
苗绣手机壳
刺绣中的苗族哲学
桂阳苗江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收藏和展示苗族服饰苗绣的苗绣主题博物馆。馆内藏品是中国第一批苗族服饰收藏家,包括清代至民国时期的苗族刺绣服饰、银饰、生活用具等,曾咸阳及其女儿曾黎对苗族服饰进行收藏、整理和研究的结果。
贵阳苗族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曾黎说,苗族人视蝴蝶为祖先的母亲。“苗绣表达的不是实物,而是符号。例如,蝴蝶图案看起来像女人,代表生命的起源、母爱和保护。”曾黎说。
这种哲学表达一般出现在苗绣,例如,硬币图案代表生命之门;阴阳鱼纹和“巴”纹表示万物阴阳和谐,在时间的长河中旋转。这些都是苗族先民对天、地、宇宙的认知,表达了一种自然规律和人生智慧。“苗绣是符号叠加的艺术,是用刺绣表达的哲学体系,蕴含着人类的遗传密码。”曾黎说。
与苏绣、蜀绣等刺绣相比,苗绣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曾黎介绍,苗族先民战败后回到深山老林。为了识别族群,服饰风格和图案成为血族的世代约定,不可更改。苗族有数百个支系,刺绣是每个支系的图腾。刺绣妇女花三到五年时间缝制一套节日服装。一个刺绣的女人一生只能做两套服装,最好的年华都花在刺绣上。正是因为如此严谨和复杂,苗族服饰文化才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对于没有文字的苗族人来说,刺绣承载着他们文化的厚重内涵和祖先留下的智慧。”曾黎说。
赋予苗绣新的生命力
丰富多彩的图案,简单的造型,美丽的色彩……曾黎被苗绣吸引了很多年。然而,苗绣的继承者们的流失和外部影响带来的疏离感让她感到焦虑。“很多技艺精湛的绣花妈妈去城市打工;模式如此重要,以至于这些年流行的动漫角色都出现了。”曾黎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继承并让苗绣在当代焕发光彩。
苗绣笔记本
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曾黎认识了白马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文化创意部总监韩沙莎,韩沙莎关注苗绣多年,被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所打动。她也对苗绣的继承问题深感忧虑。“苗绣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色。深入了解后,它有了责任感。”韩莎莎说。经过深入的交流和讨论,韩沙莎和曾黎一拍即合,达成了合作推出苗绣文创产品的想法。
在韩莎莎看来,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应该尊重和敬畏文化传统,准确把握产品设计中的核心元素,传承文化内涵。韩莎莎的创意理念在她的创意产品中得到了贯彻。《神奇天路》《神奇洪溯源》札记
本,以蝴蝶妈妈和苗龙纹样作为主题,鲜活饱满的色彩和浮雕板起鼓工艺产生的立体刺绣效果,彰显了民族的热情与生命力。“云荒·神兽”系列手机壳运用了苗绣中最经典的红色和蓝色,其彩绘立体浮雕工艺还原了刺绣的质感。“万物有灵”便携本套装、彩绘鼠标垫等都在严格遵守刺绣纹样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化解码。在“守正”的同时,苗绣系列文创还进行了适当的“创新”,寻找到古老和现代的结合点。韩莎莎介绍,现代化转化和时尚化处理使苗绣更加贴合年轻人的审美,比如将绣片上原来的暗红色纹样改成大红色,再如将苗龙化身万物,形象很“萌萌哒”,并结合消费者心理,搭配了一些时尚的话语。
“通过文创赋予苗绣新的生命力,让年轻人关注它、愿意探究它,发现它的好,加入传承队伍中。”韩莎莎表示,苗疆故事是一个巨大的IP素材库,其中的绣片、蜡染等都可以作为再创造的元素,以不同的物件为载体,融入现代生活。
整合链条,让文创产品“落地”
好的文创产品做出来后,如何在销售上打胜仗,是目前博物馆文创面临的最大问题。白马时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依托全国500多家合作书店,将笔记本、鼠标垫等产品投放其中售卖。“虽然面临各种问题,如很多书店不知道文创产品怎么陈列,需要手把手教,但整体销售量很可观。通过这种渠道,苗绣走进了千家万户。”韩莎莎说。
韩莎莎介绍,苗绣系列中香囊、扇子等产品,要切入旅游市场。“市场调查发现,目前贵州省的旅游产品大多实用性差且缺乏地方特色,所以我们与贵州省文旅部门达成合作,开拓旅游市场的销售渠道。”韩莎莎介绍,比如,计划让当地绣娘做产品代理,既可以扩展销路,又可以反哺当地的百姓。
韩莎莎说,文创产品开发很复杂,结合了设计、品牌、生产、供应链等环节,需要高效整合链条。在产品开发上,必须做到品类多、更新快,且单价不能比同类产品高出太多。其次,文创产品开发出来,一定要配合渠道销售。“文创要回到产品本身,创意是加持,是锦上添花,必须调研消费者心理和市场,同时要有销售策略,才能让文创真正成为产品。”韩莎莎说。(李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