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微信: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官网:经济网www.ceweekly.cn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刘|江苏报道
编辑:周琦
(本文发表于2017年《中国经济周刊》第44期)
视觉中国
拥有20年历史的服装品牌“蓝海之家”在聘请了尹、杜淳、等一系列当红年轻人作为代言人,再加上强大的广告宣传力度和独特的“轻资产模式”,迅速攻陷城市,在全国大中小城市遍地开花。
截至今年6月底,“蓝海之家”已开设5491家系列品牌店,其中“蓝海之家”品牌4376家,“爱居兔”品牌827家,其他品牌288家。
这家跑遍全国、加紧布局扩张的服装企业,通过借壳凯诺科技实现了a股上市。经过几年的扩张和经营,其市值迅速扩大。截至今年11月7日,其流通市值达到435亿元,成为沪深两市服装板块第一、领先的标杆企业。
当人们惊叹它的快速增长和猛烈扩张时,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耀眼光环背后的弊端和隐忧。除了加盟商和供应商抱怨资金占用外,蓝海之家的“轻资产模式”也饱受诟病。在推动门店快速复制、企业快速扩张的同时,这种模式也带来了高库存、高负债:加盟商不承担库存滞销带来的风险,蓝海之家与供应商签订滞销商品退换货条款,不承担尾货风险,容易导致加盟商和蓝海之家运营平台对滞销产品不敏感,从而可能忽视消费者需求、服装品质和款式。
在过去的三年里,鞋类和服装行业的整体表现不佳。虽然蓝海之家的营收和净利润逐年增长,但增速却逐年大幅下滑。蓝海家居2016年年报显示,其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7.39%和5.74%,而上年增速分别为72.56%和75.83%、28.3%和24.35%。
根据蓝海之家2017年
海澜之家更像类金融企业?
半年报,“在采购过程中,主要采用零售为主的信用采购、联合开发、滞销品退货、二次采购相结合的模式,与供应商形成利益共同体,充分利用服装生产资源。商品以赊购为主,货款与供应商逐月结算,减少了采购端的资金占用。”也就是说,蓝海之家的大部分产品都是赊购供应商,直接送到门店销售,应付账款账期比较长。2016年年报显示,蓝海置业公司应付账款期末余额为75.08亿元,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为267天。也就是说,2016年蓝海之家占用供应商资金75亿元,占用巨额资金的时间长达267天。
蓝海之家此前的加盟模式也屡遭诟病。《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2014年之前,蓝海之家的加盟模式是合同期5年,加盟商需一次性支付200万元,其中100万元给蓝海之家作为定金。此外,只要加盟商每年缴纳6万元管理费,公司保证加盟商的保证回报为5年累计税前利润100万元。2014年后,其加盟模式变更为无需缴纳100万元保证金,相应的保底返还被取消。
根据蓝海之家的年报,2014年蓝海之家共有3716家品牌店。一些金融专家认为,蓝海之家仅用上述存款就能筹集到30多亿元。为这些存款设立一个专门账户是合理的,当加盟商退出业务时,这些存款将被退回,不能用于其他目的。
一些加盟商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他们多次要求出海
澜之家公布押金是否设立专户并专款专用,但海澜之家并未回应。对于承诺保底收益行为,江苏茂通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刘茂通认为,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是创新,但经营风险谁都无法保证,运营平台拿着5年100万元的税前利润诱惑投资者,更像是一种变相的借贷和集资行为。如果海澜之家的运营资金链出现问题,加盟商会面临巨大的风险。
针对以上相关问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向海澜之家发出采访提纲,联系相关负责人了解相关事实,但截至发稿海澜之家未予回应。
甚至有业内人士评论称,服装产品的质量优劣和设计款式是否优美,对于海澜之家来说或许已不太重要;能将供应商的货款账期压多久、能将加盟商的押金占用多久、店面规模能够扩张多快,也许才是海澜之家的赚钱之道和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海澜之家似乎更像类金融企业,而非服装类企业。
重金聘请林更新等当红小生为代言人后,海澜之家在全国迅速攻城略地。视觉中国
轻资产模式之弊
租赁门面销售由加盟商出资,建厂生产由供应商负责,海澜之家需要负责的仅是中间的品牌宣传和平台运作,将整条产业链的大量资金需求分散给了成千上万的加盟商和供应商。海澜之家年报显示,在日常运营中,其流动资产占比接近80%。业内人士认为,上述数据可以说明这样的运作模式是典型的“轻资产模式”,其最大特点就是加盟店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关于“轻资产模式”,据海澜之家介绍,主要是加盟商自筹资金、以自身名义办理工商税务登记手续,负责支付相关费用后,加盟商拥有加盟店的所有权,但不必参与加盟店的具体经营,所有门店的内部管理均委托海澜之家全面负责。海澜之家与加盟商之间的销售结算采用委托代销模式,加盟商不承担存货滞销风险,商品实现最终销售后,加盟店与海澜之家根据协议约定结算公司的营业收入。
有媒体对此分析称,通过这样的“轻资产模式”,海澜之家的库存风险被转嫁给了众多上游供应商。控制住上游的“产品企划和品牌管理”、下游的“供应链管理和营销网络管理”,中间部分的“产品设计、成衣生产、运输配送”环节则被外包出去后,海澜之家自身只扮演一个找厂家贴牌生产、打通服装产业链上下游的角色,在扩张成本和路径上自身承担的风险大为减少。
海澜之家的年报中也有类似表述:“公司对供应商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一名业内人士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海澜之家所售商品从供货商处赊账订货而来,并签订滞销商品可退货条款,库存商品及委托代销商品的滞销风险被间接转嫁给上游供应商。“库存中很大比例是滞销款,海澜之家则把这部分风险转移给上游供应商,服装代工厂的压力确实比较大。”
这种“轻资产模式”在转嫁经营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高存货和高负债。
从海澜之家上市后的存货周转和占比可以看出,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其存货占比始终保持在35%以上,有时甚至超过40%。2017年上半年数据显示,海澜之家存货账面余额高达86.75亿元,其中库存商品为57.92亿元。回看往年数据,2015年海澜之家存货量为95亿元、2016年为86亿元,连年居高不下。
该公司2016年资产总计为243.77亿元,总负债合计142.68亿元,负债占比较高。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表面上看,随着门店数量增多,存货一直保持较高比例和规模的话,如果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者竞争加剧导致存货销售放缓、售价下跌,公司的风险将会凸现。同时,公司“轻资产模式”会带来财务风险,容易出现造假和过度包装情况。
零研发项目
2002年,海澜之家进入男装市场时,瞄准的是“商务人群”,当时商务人士的需求比较简单:西装、西裤和衬衫,或者POLO衫。过去10余年,海澜之家凭借着这几款基础品类,成功占领了大片市场。但随着消费群体的更迭变化,当初的“商务精英”步入中年,80后、90后成为年轻新一代的主力消费群体,他们对于“商务正装”的需求并不强烈。
而受访的年轻人告诉记者,由于海澜之家的品牌形象定格多年,更像是中老年男人的“专属衣柜”。他们认为,自己的父辈很喜欢海澜之家,因为该品牌的衣服价格不贵而且购买便捷。
业内人士认为,海澜之家产品难以打动年轻消费群体与其原创设计缺失密切相关。《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海澜之家内部人士处获悉,该公司在“轻资产模式”下,由于缺乏科技创新和原创设计,很多产品依靠ODM(“原始设计制造商”)模式开发,省去大量的设计成本。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梳理该公司历年年报时也发现,在研发投入情况一栏表中,海澜之家的研发投入总额占营收比例仅为0.16%或0.17%,并且在年报上明确标注:“公司研发费用主要是服装设计人员相关费用,未开展具体的研发项目。”
与“老化”的海澜之家品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海澜之家旗下的四大品牌中,表现最好是女装品牌爱居兔,其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同比大增70.76%至3.33亿元,远高于其他男装品牌。男装之外的多元品牌战略正在为海澜之家贡献新的利润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