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重庆主城区400多公里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隘口镇,街道上写着——“打开贫困关口,奔向繁荣大道”的标语。
这是秀山最偏远的小镇。它曾经是重庆18个极度贫困的城镇之一。眼前只有连绵不断的山峰。
近年来,秀山在武陵山区打造了践行“两山论”的典范,推动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大自然青睐的山脉孕育了山珍,成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见证,带领边陲小镇的孩子们走向繁荣之路。
不让一寸土地成为撂荒地
爱口镇平索村台孔连种植基地
7月底,重庆是全年最热的时候,但秀山垭口镇平索村的太空莲种植基地却有种凉意。荷花中的荷花竞相开放,吸引游客驻足拍照。
张竹雄是平索村人,从没想过有一天能在家门口吃到“旅游餐”。
“以前种这一块米,每亩毛收入还不到1000元。后来,人们开始外出工作,这些土地大部分被遗弃了。”张竹雄说,2018年前后,村里开始发展太空莲种植产业,他还转让了一亩多的家。随着每年夏天太空莲的盛开,张竹雄在家门口做起了冰粉虾生意。“每年两三个月,你还是能赚一两千里。去年,生意最好的一天卖了1000多元。”
种植太空莲是建设隘口镇平索村乡村综合体的一部分。碛口镇副镇长苏站在浩瀚的荷塘前,感慨万千:“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没有人愿意离开黄土离开家乡。现在有了好政策,好产业,不能让一寸土地荒废。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土地。”
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种植太空莲的土地有200亩,过去很多年几乎没有产值。现在每亩产值能达到4000元左右,光是生产莲子就能带来80万元的收入,更不用说旅游等综合收入了。
杨胜介绍了农村综合体的发展。
除了种植太空莲,平索村的农村综合体也创新了模式,政府出资将流转的土地变成了面积5.6万平方米的大棚基地,176个大棚每年能带来30多万元的租赁费。同时,中药材、茶叶、核桃等主要生态产业可实现产值数百万元。
杨胜苏说,近年来,帕斯已消除荒地2.8万多亩,发展特色产业3.94万亩。现有中药材15980亩,茶叶7551亩,核桃11544亩,其他特色产业4330亩。11个村全面实现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
“企业合作社”模式形成长效产业机制
如何才能搭上行业的“快车”,让大山里的“绿宝宝”成为“金宝宝”?
爱口镇茶叶种植
在隘口镇新源村,为解决新源、平所、百穗等邻村5000亩茶叶基地卖鲜叶的问题,新源村党支部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通过与秀山县民瑞农业有限公司股份制经营,推出了“秀山毛尖”“高山云茶”“民瑞绿”等产品。预计今年茶叶销售产值达600万元,毛利达150万元。
苏告诉记者,引进专业茶叶企业进村,不仅可以通过专业技术提高当地茶叶的质量和产量,还可以增加村集体和农户的收入,形成长效的产业机制。“根据目前的情况,预计茶厂每年至少实现50万元的利润分红,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占40%,用于村col成员分红
r />
叶茂介绍东坪村黄精种植情况。
在隘口镇东坪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让这里成为中药材黄精的生产摇篮。“东坪村地处武陵山片区,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宜野生黄精生长,再加上近几年市场对黄精的需求量逐年递增,因地制宜规模化发展黄精产业既有生产条件,又不缺市场前景。”隘口镇东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叶茂介绍,2019年4月,东坪村建起了标准化中药材育苗大棚,按照每亩可出黄精苗约10万株、市场价格1元/株来计算,黄精育苗每亩预计产值可达10万余元。“黄精的销售行情很好,现大棚种苗已全部被预定,在10月底前可全部销售完毕,能为村集体经济创收300余万元。”
不仅如此,东坪村还鼓励“家家户户种黄精”。叶茂说,一亩地可种植黄精2500株,村民可以以0.3元/株的优惠价格购入黄精苗,一亩地种苗成本不到1000元,按照县里每亩黄精补助1000元的政策,相当于几乎没有前期投入成本。但四年后,黄精成熟销售,每亩可带来4万元收入,让村民能够稳定增收。
“一根网线”让“山货出山”成为现实
过去,深居秀山大山中的人们想要去趟县城都是件大费周章的事情,更不要说把大山里的“宝贝”卖到城里。但如今,秀山农村电商利用“一根网线”,让“山货出山”成为现实。

隘口乡村扶贫产业园
90后小伙子杨秋是土生土长的隘口镇人,原本已经在电商行业小有名气。去年底,杨秋回到镇里打造的隘口乡村扶贫产业园,生产自己名字命名的“秋小二”牌火锅底料。
杨秋告诉记者,得益于当地物流发展和电商扶持,企业目前每日火锅底料网购订单达到3万单,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3000万元。
“产业园里有电商学校,能够帮助大山里的人们从门外汉变成‘多面手’。”杨秋介绍,政府还提供免租金厂房、免息贷款等扶持政策,协调村集体与电商企业建立农产品供货机制,可以说是“扶上马”还“送一程”。
隘口乡村扶贫产业园不仅需要像杨秋一样的年轻创业者带动产业发展,也需要一个公共平台帮助山里宝贝“走”出大山。

秀山农产品通过电商“出山”。
2017年,隘口镇当地青年何江华看到家乡农村电商的发展前景,毅然返回创业,扎进了农村电商这片“蓝海”。如今,他和两名合伙人在镇政府扶持下打造的电商扶贫平台——“山水隘口”,已成为当地最大的电商平台,去年共帮助当地村民售出2000多万元的农产品。
“隘口镇每个村都有其特色农产业,他们安心做大做强产业链条,宝贝‘出山’就放心交给我们。”何江华说,以前村里没有销售门路,只能“自给自足”,自从有了这个电商平台,我们通过统一收购、包装后放在电商平台上销售,曾经无人问津的山货一下子变成了网络上的“爆款”。
在秀山,还有一大批和杨秋、何江华一样的电商创业者,他们依托网络平台将当地的土特产卖到了全国甚至走向国外,让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更加畅通。
目前,秀山已建成重庆市地区级物流枢纽、市级重点物流园区、中国物流示范基地秀山(武陵)现代物流园区。园区依托成都铁路局300万吨战略装卸点和集装箱站,建设集交易、配送、仓储、加工、会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区。
“山货出产”,让当地乡村振兴之路走得愈发坚实。如今,边城人民把脱贫奔康的美丽图景,一针一线“绣”在了巴渝大地之上,他们正朝着富裕的大道迈进。
上游新闻记者 代伟 张瀚祥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