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太湖创意职业学院投诉,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校

本报记者袁卓

一体化重塑长三角。比如,曾经是沪宁线重要节点城市的无锡,成为区域枢纽城市的梦想越来越清晰。

本报(www.thepaper.cn)注意到,半年来,无锡通过走出去做推广、合作、洽谈,编织着这个梦想。

早在去年底,无锡市委全会就下达了“融入东部、辐射北部、协调南部联动、融入西部湖湾”的命令,可谓“四面出击”。

这就是无锡的“C-觉醒”。从区域来看,无锡在“大三角”“小三角”等多种一体化发展模式下,看到了成为区域枢纽城市的现实机遇。

在参与苏锡常都市圈、宁杭生态经济带等区域战略的同时,无锡也在率先做“自选动作”,比如“太湖湾科技创新带”。

无锡想重新定义太湖。因此,位于无锡东侧的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也位于太湖之滨,规划了一个10平方公里的“太湖科学城”。在太湖南侧,浙江省湖州市也公开亮出了“五粮”计划,即沿太湖打造5个“创意谷”。未来,一个世界级的“环太湖创新型城市群”会像“东方硅谷”一样爆发吗?

无锡的“C位觉醒”

叶在《江苏读本》一书中写道,无锡在历史上长期归常州管辖,直到进入民国才拥有自己独特的地位。

因此,无锡似乎不是长三角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城市。但实际上,无锡位于苏南浙北的中心,实际上处于“C位”。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让无锡的“C位”心态得到升华。

如上所述,去年底,无锡决策层发布了“东进融合、辐射北引、协同南下、湖湾西融”的区域发展战略。

东面是上海,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今年6月,无锡市政府在上海举办科技经贸洽谈会,将进一步打破区域界限,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据本报此前报道,无锡市市长杜小刚在交易会上表示,全方位对接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上海都市圈建设,是“无锡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

与东部相比,南北方向的引导和协调突破了无锡过去的想象。

8月底,无锡(杭州)数字经济交流合作洽谈会在杭州举行。当地媒体解释,当“太湖明珠”遇上“西湖明珠”“物联网之城”遇上“互联网之都”,无锡正在从各个维度释放开放互利的姿态,目光不再局限于苏南、江苏,而是在长三角乃至更大范围内寻找“城市伙伴”。

北面,无锡于今年4月与南通市签署了跨江一体化发展协议,旨在促进两市互补互促。作为“江海明珠”,南通拥有无锡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如出海口。

该报注意到,整体上主动“四面出击”的无锡,在不知不觉中批量颠覆了对无锡的刻板印象。

无锡由两个县级市组成:江阴和宜兴。北方的江阴依山傍水,气质与太湖之滨的无锡并不相似。西侧的宜兴与无锡主城区并不直接接壤。

然而,在锡澄(江阴)与伊稀(宜兴)的一体化进程加快后,未来,“同城化”将日益成为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无锡发展的新形态。

赋予太湖“科创基因”,打造“环太湖创新经济生态圈”

但是,虽然区位锚定了区域中心,无锡为什么要增强对周边城市的向心力,避免迷失在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的“强磁场”中?

答案之一是科创。9月4日,无锡太湖湾科技园区发展规划出炉

这不是无锡的心血来潮。这

年以来,“太湖湾科创带”曾多次出现在无锡当地媒体的官方报道中。而就在规划正式发布前夕,无锡市委书记黄钦曾专题调研太湖湾科创带建设。他说,无锡全市上下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太湖湾科创带建设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的“头号工程”、关键抓手,携手推进太湖湾科创带规划建设,努力争创国家级新区。


黄钦说,当前无锡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太湖湾科创带,正是无锡破解发展受限矛盾的关键一解。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根据规划,太湖湾科创带湖岸线约108公里,从东向西经过新吴区、无锡经开区、滨湖区、宜兴市等主要板块,链接了沿线各区域发展潜力较强的产业园区和科研院所、创新载体等。


无锡市副市长高亚光在规划发布会上介绍称,太湖湾科创带分布着无锡全市超过90%的省部级科研院所,60%左右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分校等院校,高层次人才总量占全市比重达到了70%。


众所周知,太湖周边有江苏苏州、无锡、常州,以及浙江湖州等多个城市。一直以来,无锡被称作是真正意义上把太湖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城市。如今,以科创之名,无锡再下先手棋,欲重新定义太湖。


为何这么说?


古代曾有“太湖熟,天下足”之说法。无锡此番抛出的太湖湾科创带规划,正为太湖赋予新的含义。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任颐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以往,科创园区喜欢到城市郊外,地方大,环境又好,但后来发现,园区分散在郊区会阻碍想法和创意的交流,于是又开始向交通便捷的市中心集中。


“未来理想的产业或科创园区,应该是具备城市属性的,既有生产功能,又注重生活配套,是开放的、人性化的。”任颐说。


于是,让创意在太湖畔竞相迸发,成了无锡的新愿景。当然,这不光是指无锡太湖畔,而是指整个环太湖流域。


无锡当地媒体解读称,无锡将以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协同联动沪苏浙皖“环太湖”城市群,推动构建由内到外、从弱联系到强链接的“环太湖创新经济生态圈”,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区位上锚定“C位”的同时,无锡欲以科创之名引领“C位”。


联手谋划“打基础利长远”之事


业内普遍认为,长三角一体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些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的领域可率先实现突破,比如环境治理。


澎湃新闻从无锡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位于苏州和常州之间的无锡,已联合两市深化和推广联合河长制,苏锡常三市联合治水治污。


比如今年2月,位于无锡和常州交界水域的中干河江步桥,水质出现异常,无锡和常州两市随后及时共享监测及预警信息,第一时间信息互通,并进行了联合调查处置。


去年11月,无锡更是和苏州建立了望虞河联合河长制,聘任45名“望虞河联合河长”,全面落实联合巡河、联合监测、共同保洁、联合执法、信息共享五项机制,目标构建交界河湖共建共治共享的区域一体化治水新格局。


和生态保护一样,区域交通一体化同样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先行军”,也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为了让无锡协同南北发展更具张力,串联起苏中、苏南和浙北,和沪宁城际交汇于无锡的盐泰锡常宜铁路,目前是无锡重点推动的工程。


8月底,“苏南中心区域高铁跨江一体化发展研究”项目工作大纲专家评审会在无锡市惠山区召开。根据规划,盐泰锡常宜铁路从北向南连接了盐城市、泰州市、江阴市、无锡主城和宜兴市,从而接入宁杭高铁,同时和沪宁城际交汇于无锡惠山站。


尽管目前的沪宁城际惠山站只是一个2台4线的小站,无锡却超前看到了惠山站未来串联无锡市域甚至长三角南北向的潜力。此前依靠沪宁线和强大的制造业腹地崛起的工商名称无锡,正希望借助高铁这一新的“资源聚合器”,更加坐实其区域枢纽地位,而不是坐等被其他的中心城市边缘化。


还有9月4日,苏锡常三市联合召开了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可以预见,苏锡常区域铁路(轨道)交通“一张图”,实现铁路轨道多网融合,已是可以看得见的未来。


责任编辑:李克诚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