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银兴:农业现代化需转向“品质和附加值”范式】
著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星认为,按照木桶原理,现代化进程是由缺点决定的,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就是“四化同步”的缺点。过去,中国的农业发展范式属于“剩余”范式:追求农业剩余,提供剩余农产品和剩余农业劳动力。进入新时代,其弊端显现,附加值太低,增产不增收,种田不富裕。因此,农业现代化需要范式革命,即转向新范式,即追求质量农业,转向“质量和附加值”范式。按照这一要求,农业现代化涉及四个方面:一是构建适应居民消费快速升级的优质高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三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生物技术创新。四是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在土地制度三权分立的背景下,通过经营权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节选自《新华日报》
【邱兆祥:着力构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邱指出,绿色金融必须增强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规范性,才能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推动作用。立足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努力构建国内国际统一认可的、涵盖通用基础标准、产品和服务标准、信用评级评价标准、信息披露标准、统计共享标准、风险管理和担保标准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为绿色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依据和保障。在加大绿色信贷创新发展力度的同时,发展绿色债券、基金、股权融资、信托、租赁等融资产品,不断完善和优化绿色金融产品供给结构,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有针对性、特色化、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绿色金融是一个新兴产业,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质。需要培养既懂金融又懂环保,能正确评价绿色项目和行业,熟悉和掌握绿色金融操作规则的专业人才。让金融更好地服务绿色发展,需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支适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绿色金融人才队伍,夯实绿色金融发展的人才基础。
节选自《人民日报》
【张军:后疫情时期需拓宽就业领域渠道】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表示,后疫情时期,要做好高校就业工作,就要精准对接国家相关政策,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景,促进毕业生多元化灵活就业。一是紧跟利好政策的“指挥棒”。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制度,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互动,引导毕业生合理流向有政策红利的地区。做好引导毕业生走向基层工作。二是把握新就业格局的“风向标”。大学生要实现充分就业,就要打破传统“金饭碗”“铁饭碗”的惯性追求,树立新的就业导向。高校要鼓励学生面向新就业形态创业,通过扶持创新创业场所、提供培训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拓展资金支持渠道等方式,在新就业形态中勇于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三是打造就业“合作链”。创新校校、校企、校地合作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黄群辉指出,“五年计划”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也是涉及经济体制建设和改革的规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现代化进程迅速推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制定“五年规划”是必要的,但“五年规划”更多的是一个战略性、指导性、宏观性的规划。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空间规划必须明确界定各自的功能边界。只要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就要避免政府以任何方式和手段进行干预。政府规划必须针对影响全局和市场失灵的领域。这意味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最根本的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这意味着,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是今后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今后“五年规划”中如何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任务。
/>摘编自《经济日报》
【成旦红:在立德树人中把红色传统传承好、发扬好】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成旦红认为,在推进立德树人落实见效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深入挖掘校史资源,组织编撰“红色学府,百年传承”丛书,把红色传统传承好、发扬好,擦亮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鲜明底色,将爱校、爱国、爱党的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教书育人、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全过程。要以“四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实现学校师生全覆盖,引导广大师生认真学习“四史”,深刻了解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增强“四个自信”。一是加强理论武装。增强历史意识、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眼光,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不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二是加强课程研发。构筑起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为骨干、综合素养课为支撑、专业课为辐射的同心圆。三是加强机制建设。不断推动“四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摘编自《解放日报》
(光明网记者 郑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