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见闻)厦门台企新年愿景:让更多员工脱贫致富
中新社厦门2月7日电厦门台企新年愿景:让更多员工脱贫致富
作者杨福山林丽萍
“嘣,嘣,嘣……”年关将至。在位于厦门后溪工业集团的一家台资企业轮岗车间,工人们仍像往常一样忙碌着,赶在春节假期前制作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
才真旺姆,30岁,来厦两年多了。今年春节,他打算和几个老乡一起留在厦门过年,为自己工作的厦门新凯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做更多的产品,借此机会多赚点钱,为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准备更丰厚的压岁钱。
2018年9月,通过厦门市集美区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的“对口帮扶”劳务合作平台,才真旺姆来到了距离内陆老家2000多公里的海滨城市,成为了新开福彩的新员工。
在此之前,他在家乡和政县从事餐饮服务,妻子是农民,入不敷出。现在,他勤奋肯干,很快赢得了领导的赏识,成为了现场代理班长,开始了在厦门的新生活。
“我和新开福彩的很多老乡一起工作,逐渐摆脱了现在的贫困状况。我在家乡盖了新房,买了新车,我可以站起来做村里的男子汉了。”才真旺姆笑着告诉记者。
厦门鑫凯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贵林表示,作为最早进驻厦门的台商企业之一,在厦门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鑫凯复合材料,已经成为mainland China脱贫奇迹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作为集美区就业的“大需求”,新开福彩目前拥有385名政治从业人员,一方面实现了劳务对接和精准扶贫,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企业的就业缺口。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使企业遭遇“就业难”的困境,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财务协理高振伟告诉记者,集美区税务局在了解企业困难的情况下,组织业务骨干帮扶企业,享受各项减税政策。
“税费优惠政策的实施,给了我们更多的资金来采取措施留住员工。公司的政治和政治员工陆续介绍了很多老乡。我们专门开了一家清真食堂,供200人同时就餐。”张贵林说。
各地提出“就地过年”的建议后,很多在厦台企反响热烈。春节前夕,在集美南星路台企鲁大(厦门)实业有限公司车间,生产副总经理林清德正在为公司留厦过年征求员工“奖励”意见。
林清德与企业工会负责人初步设计了一系列留厦过年员工“奖励”方案——,如为留厦过年员工组织新年抽奖活动;对春节假期坚守岗位的员工,给予三倍法定工资和每日200元(人民币,下同)补贴等。
作为一家在厦门经济特区深耕30年的老式厨卫企业,鲁大现有员工3900余人,春节临近仍在全面运营。过去,鲁大非厦员工只有20%留在春节,仍缺约600人。今年,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依然存在,但企业却逆势而上,需要员工留下来生产。
林清德说,今年,除政府补贴外,鲁大自掏腰包支付了近1000万元。激励措施出台后,80%的非厦门籍员工自愿留在厦门。
“留厦过年的员工之所以这么有底气,也离不开国家的税费优惠政策,这确实为我们减轻了不少负担。”鲁大金融副总经理姚丽算过账。2020年,鲁大将享受各项税费优惠政策约6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