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随着上世纪70年代美国股市的热情高涨,芒格和巴菲特的投资天赋似乎出现了差距:从1973年到1974年,芒格合伙公司连续两年亏损近31%,抹去了芒格合伙公司前11年近一半的利润。好在芒格顶住压力,坚持持股,终于在1975年迎来了75%的盈利反弹,也将14年平均复利改写为19.8%。巴菲特在1969年下定决心解散所有合伙公司,并忍受了几年巨大的市场泡沫,但他从1973年到1974年躲过了全球股市崩盘。
芒格的交易经历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纵观过去16年没有一年亏损,复利大大超过了他的巴菲特,芒格意识到自己不需要单独投资,于是在1975年清算了合伙关系,与巴菲特一起将自己的资金投资到后来的伯克希尔公司。
芒格和巴菲特可谓“双剑合璧”,他们共同演绎了一系列经典的投资传奇。他们先后收购了联合棉织店、伊利诺伊国家银行、西塞糖果公司、维尔科金融公司、布法罗晚报,投资《华盛顿邮报》,创立了新美国基金。芒格此后成为蓝丝带印刷公司董事长,并自1978年起正式担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会副主席。
芒格曾经说过一句话,可以作为他性格的注解:“找到自己最擅长的,然后集中精力不断努力。”此外,他和巴菲特有着相同的价值取向。“我们都讨厌不假思索的承诺。我们需要时间坐下来仔细思考,阅读相关资料,这与这一行的大多数人不同。我们喜欢这种怪癖,事实上它带来了可观的回报。”
4.“那是我用钱买的雪茄!”
1958年之前,巴菲特只是一个人在战斗,选择一个自己满意的烟头,然后等着它按照自己的预期燃烧。通常,他会卖掉自己有利可图的股票,换成他更想要的另一只股票,因为他的资本不足以让他选择太多的股票组合。
合伙企业成立后,巴菲特管理了7家公司,自有资金总计超过100万美元,这使他完全有能力在更大范围内经营。随着公司规模的悄然增长,单纯看《证券分析》和《穆迪手册》选股的日子已经成为过去。他开始花费时间和精力寻找更大的有利可图的赚钱计划,有时这些项目会遇到戏剧性的变化,而他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来跟踪事件的进展。对于他的家人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巴菲特的缺席。
一旦年轻的巴菲特投身于资本市场,他就像一只豹子,他永远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轻松赚钱的机会。他发现了一家名为桑伯恩地图的公司,该公司发布了美国城市的精确地图,标明了车道、水管、电线、屋顶结构、紧急楼梯等。产品主要销售给保险公司。在过去的75年里,公司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年度业绩稳步增长,几乎没有受到经济衰退周期的影响。1938年,桑伯恩地图公司的股价为每股110美元,当时道琼斯指数在100至120之间。20世纪50年代,该公司的业务衰落了。1958年,它只有每股45美元,而道琼斯指数在550左右。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初,该公司拥有大量现金。当时主要有两个投资方向:一个是投资债券,一个是投资股票。公司的证券投资利润相当丰厚,从每股20美元涨到每股65美元。
随着保险行业的并购,公司的客户群在减少。Sanborn的证券组合价值每股65美元,而其股价只有每股45美元,确实很便宜,这引起了巴菲特的注意。他相信格雷厄姆的话:“股票迟早会上涨并回归。”
归到自己的价值。”但是为了能掌握这些投资组合,仅靠合伙公司的资金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其他人的“推动”。从1958年11月起,巴菲特就在桑伯恩地图公司上投入了合伙公司30%以上的资金。他同时发动自己的亲戚朋友来买这只股票,自己从中提取一定的提成,这也是他自己的资产滚动增值的一个途径。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因为他确实认为这是一个只赚不赔的买卖,二是为了拿到足够的股票以获得进入董事会的入场券。
1959年3月,巴菲特去纽约出差,他有计划地列出了这次旅行的计划,包括去标准普尔的图书馆查信息,拜访一些公司和经纪人,联络纽约的朋友勃兰特、科文、施洛斯等。这次旅行的时间大约为10天,他打算继续寻找合伙公司的潜在客户,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以董事会成员的身份,第一次出席桑伯恩公司的会议。
桑伯恩公司最大的客户就是保险公司,其余的董事会成员持有的股票数量都是象征性的。会议进行中,巴菲特建议将公司的投资产品分给股东。董事会给出的回复是,将证券投资组合从地图主业中分离是不可行的,尽管大萧条时期已经远去了,美国企业对待钱的态度却丝毫没有发生改变。会议临近结束的时候,董事们打开雪茄盒给每位在场成员分发雪茄,他们一个个喷云吐雾,把坐在一旁的巴菲特气得头顶快冒烟了。“那是用我的钱买的雪茄!”在返回机场的路上,他把孩子们的照片拿出来看了好久,自己的火气才慢慢消下去。
出师不利的巴菲特决定,他将代表其他股东,把公司从这些不称职的董事手中夺走,因为他们要比这些人更值得拥有这家公司。因此,巴菲特继续想方设法积极购买桑伯恩股票,他继续发动更多的人脉去买进这只股票。那些对巴菲特比较信任的人,包括着名基金管理人菲尔·卡罗特,一共拥有大约24000股,巴菲特掌握了足够的筹码,他认为该行使自己的控制权了。当时股票市场正处于主升时期,他希望桑伯恩公司能在适当的时机出货。战略顾问已经向公司提交计划,但是关键点是纳税。如果出售证券投资组合的话,公司要支付200万美元的税款。巴菲特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可以帮他们完全不用纳税。
让巴菲特失望的是,下一个董事会召开时,除了再度看到烦人的雪茄产生的烟雾缭绕之外,其他什么也没谈成。在巴菲特返回机场的路上,他不得不再次拿出孩子们的照片来平抑心中燃烧的怒火。三天后,巴菲特威胁董事会:如果在10月31号之前不采取行动,他将通过一个特别会议把所有的董事成员撤换掉,他已经不需要什么耐心了!
董事会没有选择的余地,只得同意分割两部分业务。但是处理纳税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个保险代表说:“那就让我们共同承担这笔税收吧。”巴菲特立即回道,“谁是我们?如果在座的每个人都希望按人头来算,那我没有意见。如果你希望按各自拥有的股份分担,你只需承担10股股票的税金,而我要承担24000股价值的税金,那还是算了!”会议临近结束时,又分发雪茄了,巴菲特回忆道,“我为每一支雪茄支付30%的钱,而我是唯一不抽雪茄的人。他们应该为我的泡泡糖支付1/3的钱才对。”
董事会最终屈服了。巴菲特也从这次交易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他可以利用自己的智力和合伙公司的钱去改变一个公司的运营方向,不管它是否情愿。
在和桑伯恩公司的对决中,巴菲特是笑到最后的人,这也巩固了合伙公司的初期基础。接着,他又开始了新的征程。这次是他第一次真正取得了公司的控制权,同时也让他体验到通过资金来控制一家公司的运营并不是每次都像桑伯恩地图公司那样顺利。
丹普斯特磨坊制造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制造风车和灌溉系统,公司的资产就是风车、灌溉设备以及制造工厂。公司的股票价格是18美元每股,而公司稳定增长的账面价值高达72美元每股。
1958年,巴菲特对丹普斯特公司展开实地调查,并亲自驱车前往。他此去主要询问了以下几个问题,“公司经销商的规模如何?”以及“在大萧条期间,公司的坏账情况怎么样?”由此得出初步结论:这个公司的经营管理存在不少问题,他认为公司高管的素质会影响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显然,丹普斯特就是巴菲特要寻找的“烟蒂”,于是他开始不断地买进。如果价格上涨,他就能从中赚取差价利润;反之,他可以通过控制公司的股票来变现而获利。
巴菲特再度拿起电话,叫上沃尔特·施洛斯和汤姆·纳普一起买进。经过几年,三个人控制了公司股票的11%,巴菲特顺利进入了董事会;同时他还设法买下了丹普斯特家族的所有股票,并取得了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1961年7月,沃伦写信告知他的合伙人,目前的投资会导致合伙公司的短期业绩受到影响,但长线看好,其中并没有提到公司的名字。1962年初,他再次告知合伙人,丹普斯特过去的业绩确实不错,现在只是盈亏持平。他仍然坚信自己的判断,不断买入更多的公司股票。可事实上,丹普斯特公司的经营正在走下坡路。
1962年,丹普斯特公司的仓库里堆满了风车的配件,这家公司的贷款银行打算拿这些存货作为贷款抵押,与此同时,各种公司倒闭的言论也传得沸沸扬扬。
观察到最后,巴菲特不得不诚实地向合伙人汇报,他投入了100万美元的公司面临破产的尴尬境地。他邀请老朋友邓恩来管理丹普斯特公司,但被婉言谢绝了。巴菲特很少向别人请教,面对这个棘手的事情,他找芒格说明了情况。芒格听后,告诉他,也许有一个人可以帮你,他的名字叫哈里·波特尔。
经不住5万美元签约资金的诱惑,波特尔开始认真地管理丹普斯特斯。他决定精简部门并裁员100人,然后大规模收缩业务,这种种措施使得比阿特利斯的人怀疑巴菲特是一个无情的清算人。
1962年底,波特尔已经成功把丹普斯特公司“起死回生”,并当选为年度人物。由于消减库存,出售资产,公司积累了约200万美元的现金,每股内在价值约为15美元。同时,巴菲特以每股20美元的价格筹集资金投资,这样,丹普斯特公司的证券投资组合的规模就与巴菲特的合伙公司基本持平了。
巴菲特打算私下出售丹普斯特公司,但没有人愿意接受他的报价。于是他在8月刊登了广告,在公开拍卖前,他给买家一个月的时间考虑。
比阿特利斯的人担心新的拥有者可能会对企业实施裁员或关闭工厂,于是人们拔出了干草叉。巴菲特震惊了,这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他把濒临倒闭的公司救活,却没想到人们会憎恨他。
全镇的人团结起来,反对巴菲特出售公司的做法,他们筹集了将近300万美元来保证公司所有权仍留在比阿特利斯(其中175万美元用来支付卖方,剩余资金将用于公司的扩张经营)。截至月底,镇长宣布巴菲特被击败,公司创始人的孙子继续经营丹普斯特公司。巴菲特把得到的现金分配给了他的股东们,并发誓再也不会让类似事情发生,他当然不希望一提巴菲特的名字全镇的人都咬牙切齿。
5.潜入美国运通
“当其他人贪婪的时候你要胆怯,而当其他人胆怯的时候你要贪婪。”这条原则很多人都听说过,但在交易实战中能用得恰到好处的人却廖廖无几,而巴菲特就是其中一个。富贵险中求,危机发生时,现金加上勇气,常常是无价之宝。接下来的投资案例,将为巴菲特辉煌的投资生涯增添浓重的一笔。
大宗商品交易大户迪安杰利斯是20世纪50年代末全球着名的黄豆油经纪商。有一天迪安杰利斯突然发现,没有人知道他仓库中黄豆油的存量。于是他以黄豆油为担保向银行贷款,既然无人知道油槽里有多少油,何不夸大数字来贷更多钱?
油槽由美国运通附属的一家小公司管理,这家子公司在美国运通庞大的金融帝国里渺小得鲜为人知。该公司负责出具仓储凭证,证明油槽中可供销售的存量。
美国运通清查过油槽存量之后,迪安杰利斯和他的联合植物油提炼公司就能在市场上出售这些凭证,或用凭证抵押向银行借款,贷款银行达51家。美国运通公司的这家子公司则为凭证上的黄豆油数量做担保。
这些油槽之间有管线和阀门相连,迪安杰利斯将黄豆油从一个油槽转到另一个油槽,因此一加仑的油可以变出两倍、三倍,甚至四倍的量来做担保品。不久后,这些贷款背后的真实担保品日益缩水。
迪安杰利斯后来又想到,其实只需用很少量的黄豆油来骗过检查员就行了。他将油槽注入海水,只在检查员用来测量的试管内装入黄豆油。检查员没察觉任何异状,也没想到再抽查另一管油。
这时,黄豆油交易的利润已不能满足迪安杰利斯的胃口,他开始买卖期货。期货合约让持有人有权在未来买入黄豆油,从目前和未来的价差中获利。只花每吨一两美元成本,迪安杰利斯就可以用特定价格购买九个月后交货的黄豆油,届时才付款。合约可以在到期日之前出售,赚取差价,比用20美元买下实物再卖出的成本低很多。
美国运通的人也没完全睡着,1960年他们接获匿名密报说纽泽西有问题。他们询问迪安杰利斯和他的员工,身材和油槽一般肥短的迪安杰利斯,居然能给出令检查员满意的答复。
1963年9月,迪安杰利斯看见赚大钱的机会来了。苏俄的向日葵歉收,谣传苏俄将需要购买黄豆油。迪安杰利斯决定垄断黄豆油市场,逼苏俄以高价购买他的黄豆油。市场并未限制黄豆油期货合约的交易数量,他向他的经纪商豪普特公司大肆借款买入,曾一度控制超过全球真实总存量的黄豆油,承担未来将买入12亿磅黄豆油的责任。这样庞大的赌注代表他无法承受黄豆油价格的下跌,在他看来,黄豆油未来的价格必须只有一个——上涨!
金融市场唯一确定的事情就是它的不确定性,这个领域只有胜率的大小,而没有100%确定的交易。美国政府似乎不愿放行苏俄的这笔交易,黄豆油价格立刻暴跌,1亿2000万美元倾刻间化为乌有。豪普特公司催促迪安杰利斯履约,他却一再推托;最终豪普特公司因资金不足遭纽约证交所停业,宣告破产。迪安杰利斯的债权人握着一文不值的仓储凭证,雇了调查员,向出具凭证的美国运通追讨1亿5000万到1亿7500万美元的损失。调查发现油槽里全是海水此弥天大谎一出,美国运通股价大跌,这件事也上了报纸。
两天后,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在达拉斯游行时遇刺身亡。纽约证交所大厅惊慌失措,股市放量暴跌。道·琼斯半小时内下跌21点,110亿美元在股市迅速蒸发。然后,证交所关闭了,自大萧条以来第一次在交易时间紧急关闭。不久,联储局为提振大家信心出来喊话说,各国的中央银行将联手打击对美元的投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