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华斌
张亚平,女,藏族,中共党员,中专学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神藏乡冷口村人,卓尼于风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她先后荣获“甘肃省自强模范”“最美卓尼人”等荣誉,2020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于风畜牧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卓尼就业扶贫车间”、“卓尼妇女扶贫车间”、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张亚平身残志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增强贫困户和残疾人创业动力,打造“企业合作基地农牧民(贫困户和残疾人)”发展模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先天残疾,造就曲折成长路
从张亚平记事起,她就发现自己与其他朋友不同。跛行很难走。父母带她去县医院检查,才知道是髋关节脱位。据说这种手术只能在省会兰州的大医院做,手术费用昂贵。一方面是高昂的运营费用,另一方面是微薄的积蓄。这家人不情愿地放弃了,张亚平只能哭着了结自己的命运。
房子漏水,整夜都在下雨。2004年冬天,张亚平的父亲因交通事故膝关节粉碎性骨折,导致终身残疾。家庭支柱的倒下使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越来越糟糕。懂事的张亚平只能中断学业,回家照顾父亲。他也失去了做手术的绝佳机会,留下了终身残疾。
身残志坚,敢同命运作斗争
在逆境中成长的张亚平,没有被贫穷和生活的不幸打败。她照顾她的父母,收回了她的课本。2009年,她独自考入甘南藏族综合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这成为她灰暗人生中的第一抹亮色,也成为支撑她一瘸一拐前行的动力和勇气。毕业后,张亚平照顾家庭,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
甘南州是高海拔地区,一年四季没有绝对的无霜期。叫做“一年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天,一个是关于冬天的”。由于气候寒冷,甘南地区大部分地区只能种植生长周期短的作物,如青稞、油菜、燕麦等。而且他们年底没有多少收入,这根本解决不了家庭生计,更别说脱贫致富了。在冷口村,大部分人已经放弃种地,外出打工了。面对村里贫瘠而熟悉的几百亩荒地,张亚平想出了一个大胆的主意:全部租下,采用人工和半机械化的种植方式,每亩地一年就能挣点钱,还能解决村里一些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说干就干,开启艰辛创业路
33; --tt-darkmode-color: #A3A3A3;">张雅萍盘算着村里300多亩闲置荒地,种一些青稞、燕麦,1亩地除去种子、收割、搬运等费用,肯定能落200来元的利润,300亩就是6万多元。张雅萍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家人也担心这么多的地她一个人照应不过来,但强烈的希望驱使她趁热打铁、说干就干。差不多整个冬天里,张雅萍都在登门拜访给大家说想法做工作,出乎她意料的是,村民们很赞成,也愿意到时候去地里给她打工,就这样张雅萍租到了近300亩地。万事开头难。转年开春后,土地租金及种子、化肥还有雇工等费用都没着落,一时愁坏了张雅萍。但她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只能到处筹钱。因为她缺乏劳动能力,银行不给她贷款。最后,她的叔叔出面帮她贷了10万元,张雅萍由此开启了艰辛创业之路。第1年,她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6万元。第2年,她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将附近3个村子的闲置土地都租了过来,总规模达500亩,收益也翻了一番。那些租给她土地又给她打工的乡亲们,也成了直接受益者。不相信命运的张雅萍,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抗争,看到了一线曙光。
调整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
有了2年创业经验,张雅萍心里又有了新的想法:种植青稞、燕麦,产业单一,价格不稳定,受制于市场,如果办1个养殖场,饲草料可以自给自足,还可以带动产业链纵深发展和提升利润空间。同时,面对熟悉的父老乡亲,张雅萍不甘于自己一个人富起来,她想带领大家一起致富。由于大部分村民持观望态度,于是在2016年3月,张雅萍先期带着6户村民,成立了卓尼县丰裕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初期,由于欠缺养殖技术和经验,牛羊因病损失将近一半。此时的张雅萍已不会被这些困难压倒了,她抢抓时机,拖着残疾的身躯四处求学、请教养殖技术,州县扶贫、残联、农牧等部门也从创业资金、技术指导、农牧专家驻社等方面给予她大力支持。慢慢地,合作社凭借本地自然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了集西门塔尔良种牛、藏羊、湖羊繁育、养殖、销售及苜蓿、青稞、燕麦、油菜等饲草料规模化种植于一体的“高原农牧互补”产业化发展模式。
规范创新,带领成员同奔富
合作社秉持“企业+合作社+基地+农牧户(贫困户、残疾人)”发展理念,围绕“乡村振兴、农牧民增收”,坚持“四个注重”,取得了良好发展成效。
一是注重参与农村“三变”改革。张雅萍加强与乡亲们的沟通交流,动员鼓励大家通过资金入股、土地流转、劳务入股等方式参与合作社运营,既为合作社注入了资金、吸纳了劳动力,又盘活利用了闲置棚舍和低产田地。
二是注重多方衔接争取扶持。合作社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扶持,先后获得州县残联30多万元、县农牧局20多万元、乡党委政府4万元奖励等资金以及各种技能技术指导,还争取到了天津市河西区东西部对口协作资金20万元。
三是注重业务技能知识培训。合作社努力克服“门外汉、行外人”劣势,积极推荐成员参加省州县相关部门业务技能培训,提高牛羊养殖及经营管理知识能力。同时,聘请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当顾问,培训指导疫病防治知识,降低了牲畜病害损失。
四是注重把握响应政策导向。张雅萍积极学习贯彻党和国家惠民惠农及脱贫攻坚系列政策精神,带领乡亲们坚持走绿色环保特色农牧业发展道路,在饲草料种植、牲畜饲喂和粪污处理相关环节均做到了坚持原则、源头杜绝,实现了“化肥农药零使用,饲喂草料无添加,环境卫生长保洁”。
初心永在,不落每一位乡亲
功夫不负有心人,合作社事业越来越红火,观望的村民也动了心。合作社没有忘记乡亲们,积极通过资金入股、土地流转、劳务入股、收购、托管寄养、残疾户入股优惠等方式广纳成员。
如今,合作社成员达66户,带动了贫困户100户255人(其中残疾贫困户30户)、非贫困户110户330人及五保户2户,累计向贫困户和成员发放分红16万余元。2019年,合作社成员户均发放入股分红1600元,村民周旺秀在拿到3200元的分红后感慨万分地说:“张雅萍的合作社,让我们这些贫困户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的愿望,我愿意跟着她一直干下去……”
合作社的实力和规模也不断壮大。合作社注册资金达520万元,占地面积9990平方米,建有牲畜棚圈4座、饲草料存储库房4座,拥有办公用房3间。合作社西门塔尔良种牛、藏羊、湖羊存栏量累计达706头(只),其中:西门塔尔良种牛56头;藏羊350只;湖羊300只。苜蓿、青稞、燕麦、油菜种植面积达1200亩,分别为青稞800亩、燕麦200亩、油菜100亩、苜蓿100亩。
继往开来,实现新的大发展
如今,张雅萍通过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带领合作社取得了成功。回顾过去,她有3点感悟:
一是自身不懈努力是前提基础。由于身体残疾、资金、技术等原因,在合作社的酝酿起步阶段,张雅萍也有过望而却步的念头,但因为有“脱贫攻坚”伟大目标愿望的激励号召,有“身残志不残”的坚定信心,她选择了知难而进、不懈努力,从而迎来了最后的成功。
二是政策引导扶持是重中之重。在合作社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各级各部门极大的关注关爱和支持帮助。各级领导多次来合作社调研指导,镇里专门指派合作社辅导员帮助指导软硬件建设,各行业部门从理论上、技术上、资金上给予支持,帮助合作社克服了多个困难、渡过了多次难关。
三是因地因情制宜是关键因素。合作社种植燕麦、青稞、苜蓿,是基于当地资源禀赋的选择;能够流转到充足的土地,是因为村里耕地相对较多、农作物产量较低、群众耕种意愿低;因为有着相对丰富的饲草料来源,所以选择了走农牧互补的道路;吸纳更多的贫困户,合作社不仅得到发展壮大,也让贫困群众鼓了腰包。
站在新的起点,张雅萍表示,发展合作社不是为“跟风”,也不是为“图名声”,而是为切实取得效益,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她将继续努力,让更多村民群众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