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农村残疾人创业项目 残疾人电商创业

杨和他的妻子正在包装小姜黄

中国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梅文实习生孙佳奇文山报道

12月中旬,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阳光明媚,温暖如春。早上8点半,车在雾蒙蒙的山路上减速行驶了一个半小时,然后稳稳地停在文山市平坝镇平坝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外。

在服务中心,杨和妻子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他们熟悉的工作:折叠纸箱、包装小黄姜、称重、封箱."今天有将近40件物品要寄出去。"杨笑着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门口放着好几箱姜黄要送走”。

39岁的杨患有——脊柱弯曲终身残疾,行动非常不便。12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强直性脊柱炎剥夺了杨和他的朋友们随意玩耍玩耍的权利,也剥夺了他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机会。2006年,25岁的杨萌生了外出打工养活自己的想法。然而,幸运的上帝并不关心他。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杨不停地就业、失业、再就业、再失业,微薄的收入几乎入不敷出。

直到2016年8月,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进入文山。参加了30多次专业培训后,杨在平坝镇成立了农村互联网超市,正式开始电商业务。通过在拼多多、一亩田等网络平台上销售本地农产品,可以为村民提供农产品进城、网上商品下乡的服务。四年来,互联网超市规模不断扩大,月营业额从最初的几百元增长到现在的万元。

电子商务助推脱贫攻坚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东与百色市接壤,南与越南接壤,西与红河州接壤,北与曲靖市接壤。是中国唯一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山区、贫困地区、原战区于一体的自治州。全州总人口367.2万人,贫困村819个,贫困户15.37万户,贫困人口64.31万人,贫困人口数量居全省第四位。其中,残疾人22.16万人,持证残疾人40596人纳入建卡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任务非常艰巨。

《华夏时报》记者从文山市残联了解到,全州现有视力残疾人4.2万人,听力残疾人4.88万人,言语残疾人4500人,肢体残疾人5.58万人,智力残疾人8400人。此外,91.88%的持证残疾人生活在农村地区。

针对这一现象,文山利用电子商务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积极开展残疾人电子商务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帮助残疾人掌握网店开业、网店装修、运营推广、图片处理等基础知识。不断提高残疾人利用电子商务创业就业的能力,鼓励残疾人通过电子商务产业实现脱贫增收。

在这种背景下,杨抓住了创业电商的机会。2017年,在镇党委和残联的关心和指导下,成立一年多的平坝镇互联网超市注册成立文山市沃野商贸有限公司,申请自有商标——云沃野。此后,超市的经营范围和服务类型不断扩大,不仅包括互联网服务,还包括日用品、家电、电动助力车、快递的销售,以及农产品的上游销售。

“在农村做电商是鸡毛蒜皮的事,主要是帮普通人卖农产品,帮他们买需要的东西。”杨告诉记者,“我们做这些服务也是为了生活费。村里有些老人出行不方便。如果我们不提供这些服务,他们将不得不来回一天。”

此外,文山市积极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利用自身的网络技术、营销渠道、信息技术

会组建文山福星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带动当地建档立卡户成立沙子洞果蔬基地。提起做基地的初衷,杨正跃告诉记者,一方面希望让村子里更多的年轻人留下来,不用外出打工也能获得可观的收入,另一方面则希望把好的技术推广给大家,带动大家一起增收。


“今年的李子营业额超过一千万,生姜稍微差一点儿,也有八九百万,毛利润二三十万左右。”杨正跃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除了西藏、内蒙古、甘肃等偏远地区外,当地的小黄姜、李子、菠萝、柿子等农产品目前已销往全国多个省份。


摇身变成致富带头人


对杨正跃来说,从事电商不仅使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帮助了其他贫困残疾人就业增收,还带动了村里的贫困健全人实现脱贫摘帽。


2013年加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杨国春便是在杨正跃帮扶带动下实现脱贫摘帽的健全人之一。因需要照顾家中94岁的老人,杨国春无法外出打工,只能靠在家务农维持生活。杨国春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家中共种植生姜、辣椒和菊花五六十亩,然而,由于缺少技术和销售渠道,年收入仅有两三万,一家四口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2016年,在通过农村互联网超市进行农产品销售之后,杨国春年纯收入达到四五万,较之前翻倍。收入增加了,日子也过得更有奔头,2019年,杨国春成功实现脱贫摘帽。


除了杨正跃,文山市麻栗镇下凉水井村委会丫口寨村的韦济洪也从肢体一级残疾的重度残疾人,摇身一变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2002年,时年38岁的韦济洪因一场车祸而导致半身瘫痪。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韦济洪没有被生活击倒,而是很快振作了起来。他观察到,自家旁边的山上常拉下来一些被称为“废料”的石头,这些石头被扔在山下,无人问津。内心感到可惜的韦济洪决定变废为宝,将这些“废石”利用起来。


2010年,他利用县残联为他申请的15000元创业补助和10万元创业贷款,创办了自己的石碑厂。十年来,韦济洪不仅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将石碑厂发展壮大,还利用石碑厂带来的收益创办了腻子粉厂、种植了190亩甘蔗,收入来源不断增加。


如今,韦济洪每年毛收入近200万元,纯收入约30万元。“身残志不残嘛!”韦济洪笑呵呵地对记者说,“明年我还要继续扩大甘蔗种植规模,把它做大、做好。”


“村里有30多户人家跟着他(韦济洪)做事,收入都提高了。”下凉水井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戴正永告诉本报记者,目前,韦济洪的厂子中共有7名固定员工,20-50名兼职员工,其中石碑厂员工每月工资约15000元,腻子粉厂员工每月约5000-6000元,是丫口寨村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