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风学术网
水土保持的措施分析
1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在改变地形地貌、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入渗等方面,可分为边坡治理工程(如梯田、坡地蓄水工程、山坡封沟等)。)和渠道治理工程(如拦沙坝、渠道蓄水工程和山洪泥石流排水工程)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功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具体功能如下:
(1)山坡保护工程。护坡工程有利于改变小地形,防止坡面水土流失。雨水或融雪水可就地拦截,渗入农田、草地、林地等。防止地表径流,增加作物、森林和草地的土壤湿度。此外,无法拦截的斜坡径流也可引入小型水库或蓄水工程,以供日后使用。
(2)沟壑治理工程。冲沟治理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防止冲沟床切割扩大,减缓冲沟床纵坡,调节山洪峰值流量,降低山洪或泥石流固形物含量,使山洪安全排出,减少对房屋、企业、道路、农田等的危害。
(3)小型蓄水利用工程。这样有利于留住坡面径流和地下暗流,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灌溉农田,增加产量。本工程主要包括拦蓄池坝、小型水库、引水上山、淤塞滩地和土地复垦等。
(4)沙坝工程。该工程措施主要是为了排出山洪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防治泥沙灾害,在水土流失区的河道内修建沙坝,避免泥沙对下游的危害,便于河道的下游治理。砂坝的淤泥掩埋了滑坡的剪切出口,对滑坡运动产生了主要阻力,促进了滑坡的稳定等。
2生物措施。
其实生物措施很容易理解。在自然界,种植植物是涵养水源、保护水土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需要保护的位置种植植被,可以有效增加植物覆盖率,保持水土。这是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
(1)水土保持生物物种的选择。生物物种的选择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要有很强的保持水土的功能,这也是最根本的好处;其次,从经济角度看,种植的植被需要有一定的获取经济效益的能力;第三是社会效益。在这三大效益中,水土保持效益无疑是最重要的,因为利用生物措施进行改造的最根本目的是保持水土,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是附属效益,因为很多植物的功能并不单一,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创造额外的经济价值,从而调动当地人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2)水土保持植被配置措施。植被配置涉及气候、地理和地形、植被保护、物种关系等多种因素。为了改善土壤侵蚀或荒漠化,恢复和建设植被是一项重要措施,在农业生态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配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植被的生长以及是否能改善环境。具体有两种方式:一是人为影响较多,更注重对立地条件的研究,即对土壤、水、温度等小气候的研究。兼顾植被种类特点和生态配置方式,并根据当地水土保持保护要求进行配置,这不仅局限于原有植被的生产分布,还可以在部分地区尝试新的植被,但其缺点明显,且理论与实践往往存在不一致之处,且
首先,要加强天然林保护,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落实“三禁”措施,禁止乱垦滥牧、乱砍乱砍乱伐,通过加强监管遏制新增土地沙化的出现。加大人工林建设投入,在河流、道路旁以落叶松为主种植更多植被,不断扩大植树种草面积,防止土地沙化蔓延。
2剑
立防风固沙的林带。沙漠边缘的防风固沙林带,一般栽植沙生植物,比如耐旱强的乔木、灌木,抗旱性强的紫花苜蓿草等,来防止和缓解沙丘移动。在沙化土地治理中,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区治理。针对我国风沙活动的地域差异,重点抓好农牧交错地带的风沙治理工作,以点带面,建立起更多的防风固沙防护林带。
3 推广植树种草、退耕还林措施。
这是治理土地荒漠化的重要措施,在我国受到风沙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推行新型的耕作方式,将停止耕种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开发种植,在沙地荒地种植一些容易生存的植被,同时要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严禁破坏新植的植被,从而将森林和植被进行有效的恢复。
4 围栏封育措施。
草原地区土地荒漠化是由于畜牧压力过大和过度放牧。所以,国家要推行一些合理的政策,让牧民从单纯的牧业经营中走出来,拓宽开辟新的增收渠道,科学放养,保护草场资源,减轻牧业对植被的破坏压力,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5 控制人口增长,科学种田。
人口增长过快,会加剧对粮食的需求,经过长时间发展后,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会受到严重破坏。而在治理和开发土地时,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效利用水资源,切实实行等高耕种,尽可能减少土地耕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量。利用再生资源,如,风能、太阳能等,来发挥能源优势,充分运用可再生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