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泰海网
据《厦门日报》报道,雨果有一句名言:苦难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正在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当命运扼住他的喉咙时,他用22颗钢钉挺直了脊柱;当生活对他关上一扇门,他却为自己打开一扇窗,用自己的努力照亮身边的人;当上帝给了他一个寂静的世界时,他用不屈的力量不仅生动地活出了自己的人生,还引导着别人走出阴霾…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本期《家访》栏目走进三个残疾人家庭,讲述他们坚强奋斗的励志故事。
他只有两根手指 却用书法改写人生
【主题词】
艰苦的
【出镜家庭】
家庭成员:
张涛,32岁,阳光书画院院长;32岁的罗平梅是一名骑警
【未来愿景】
希望我们有能力通过艺术帮助更多的残疾朋友实现梦想。
(左一)和夫人罗平梅(左二)接受本报记者赵(右一)和见习记者谢嘉迪(右二)采访。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赵见习记者谢嘉迪图/本报记者张)在楼道里,记者跟随莫翔找到的家。透过门帘,一幅写着“古有所成者必有恒心恒心”的书法作品悬挂在正殿。张涛告诉我们,这是他最喜欢的作品,“每天上班前,我都要抬头看看这个词,从中学习。”回顾张涛20多年的奋斗历程,“锲而不舍”是他最好的写照。
九岁时,由于一场车祸,张涛失去了右腿和左臂,右手只剩下两根手指。虽然命运对他不公平,但他没有选择屈服。在父亲的指导下,张涛接触到了书法。他用剩下两根手指的右手练习书法,追逐着看似遥远的“书法梦”。“一开始我只抄了‘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等成语。经过长时间的练习,这些成语逐渐内化在我心中。”
众所周知,残疾人要想在书法领域取得更高的造诣,需要比普通人加倍努力。但对张涛来说,练字就是磨砺和重生。在他眼里,书法就像阳光,指引他走出残疾的阴影。现在他也想通过书法艺术帮助那些更需要光线的残疾朋友,于是,2014年,张涛创办了阳光书画院。
“作为一个残疾人,我们明白,其实残疾人最难跨越的就是认清自己。书画院现在做的,就是通过书法打开残疾朋友的心扉,让他们走出来。”张涛指着墙上的一幅画说:“这是我们的学生给我的。他是一个患有半身不遂的残疾人。据报道,如今,数十名残疾人在张涛书画院交了新朋友,封闭的世界慢慢打开了。
“你看她现在温柔了,平时声音也很大。我从来不敢和她吵架。”张涛看了一眼妻子,偷偷告诉记者。受丈夫的影响,妻子罗平梅也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加入了助残的道路。通过与丈夫创办北中锦装裱公司,她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将自己的“苏联装裱”技术传授给了更多的学生。
现在,随着一个又一个孩子的出生,张涛的斗争获得了新的动力。“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我一定会变得更好。我希望他们懂事后,能骄傲地说‘我爸爸很好’。”张涛说。
在无声世界中活出精彩
还引导他人走出阴霾
【主题词】
反馈
p style="font-size:15px;">蓝维晖,39岁,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图书馆馆员,市聋人协会主席;黄芳,34岁,厦门毕升印刷厂职工;儿子淏淏,6岁,就读于厦门第二幼儿园;父亲蓝宗禄,68岁,退休;母亲林佩芬,68岁,退休【未来愿景】
希望孩子茁壮成长,妻子幸福快乐,父母身体健康,小家庭的日子越过越好;我能更好地帮助聋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梦想、服务社会,创造精彩的人生。

蓝维晖(右三)一家接受本报记者赵张昀(右一)的采访。
文/本报记者赵张昀
图/本报记者张江毅
这是一场特殊采访——前天晚上,尽管面对面坐在蓝维晖家里的沙发上,但大部分内容,是通过微信消息书面采写的。因为一次感冒导致的链霉素中毒,5岁开始,蓝维晖听不见了,无声的世界一直持续了近20年。现在,他戴了十多年的人工耳蜗也有些老化,所以交流时,需要大声慢速说话,用力开合口型,让他更好地“看”见声音。
尽管小时候蓝维晖就失去听力,但他的心早已勇敢地从迷雾中走了出来,完成学业、努力工作,并很早就定下理想:要把青春奉献给残疾人事业,帮助和他一样的聋人朋友。
难以想象的是,几乎全聋的蓝维晖从来没有上过特殊学校,还会讲闽南话、普通话,有人说这是个奇迹。其实,从小学开始,家人便坚持让他入读普校,尤其是母亲林佩芬,硬着头皮对着教材上的拼音朗读十遍百遍,让他看着嘴型开口说话。后来,林佩芬还陪着他一起攻读更难开口的英语课,录下每节课堂再回家反复练习读写,母子俩6年用坏了4台录音机。不负期望的是,小学时蓝维晖的成绩名列前茅,后来也完成专升本考试,获得了工商管理和汉语言文学双学位,甚至考过了大学英语四级。
说起过去的辛劳和付出,母亲林佩芬反而眼里含笑说道:“这一路,要感谢很多好人,上学、择业,都幸遇了贵人相助。”2004年,蓝维晖受到基金会捐赠,接受了电子耳蜗植入手术,恢复了大部分听力。
一回到有声世界,蓝维晖惊喜又感动,第一件事便想到了回报。“我应该为聋人群体多做些事情。”2005年从集美大学毕业后,蓝维晖很快加入聋协。谁知,他碰上了语言关——在普校成长的他不会手语,一开始只能写字交流,但是,手语的语序逻辑与汉语文字有着很大不同,与残友们的沟通出现隔阂。于是后来的一两年,蓝维晖勤奋地学习,终于“啃”下手语难关,结交到许多知心的聋人朋友。
蓝维晖还说起了在市聋人足球队结识了的一名队友。“当时他境遇不顺,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我多次和他谈心,引导他为家人承担责任。”于是,蓝维晖指导队友成为一名美团骑手,从中找到生活的意义,空余时间还去给行动不便的老人提重物、献爱心。这一事迹也让队友成为了202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大新闻人物。
蓝维晖的妻子黄芳是一名聋人,曾学习美术专业,拥有一双巧手。二人在聋协活动中相识,他为她写情诗、她为他折纸鹤,在2013年举行了婚礼。采访时,黄芳尽管听不全我们的交谈,但仍带着儿子淏淏坐在一边,不时地望向丈夫,眼里温柔如水。
“现在我常常带着儿子去参加聋协活动。我希望他拥有诚信、善良、勇敢、坚韧的品格,未来实现更多的个人价值。因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蓝维晖在微信上写道。
坐在轮椅上创业公司销售额一年不到超百万
【主题词】
勇敢
江溢洲,29岁,电商创业者;妹妹江惠萍,24岁,电商设计师
【未来愿景】
希望外骨骼技术等医学手段越来越成熟,身体越来越健康,也希望父母亲人都健康平安,生活越来越好。

江溢洲(中)和妹妹江惠萍(左)接受本报记者刘少敏的采访。
文/本报记者刘少敏
图/本报记者张江毅
傍晚七点,记者敲开江溢洲位于杏林湾附近的宿舍,一阵饭香扑鼻而来。妹妹江惠萍穿着围裙,手里还举着锅铲。她的身后,是坐着电动轮椅的哥哥江溢洲,因小儿麻痹症致残的他,如今,是一名电商创业者。
江溢洲的宿舍摆设简单,除了2台电脑,最多的就是书。“束缚一个人前进的,从来不是手脚,而是思想。”江溢洲说,由于自己残疾,父母曾抱着“托孤”的心态教育弟弟妹妹要照顾好自己,可江溢洲拒绝这样的安排。他说:“我有梦想的,要做事的。”
原来,在1岁多的时候,江溢洲因小儿麻痹症致残,余生不得不在轮椅上度过。父亲带着他四处求医问药,按斤称的补药喝过,十几万的医疗费借过,家里穷的连门都卖了,他7岁那年父亲北上求医还误入传销组织,差点回不来。初三那年突如其来的荨麻疹,高二那年接踵而至的脊柱侧弯……面对一波波的打击,江溢洲没有坐视疾病摧毁自己和家人,他开始积极向社会各界寻求帮助,最终在北京一位医生的帮助下获得32万免费的医疗器材,并通过募捐获得10万手术费,打入22颗钛合金钉子,脊柱侧弯的他,再次挺起脊梁。
“当命运扼住你的咽喉,你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反手给它一巴掌。”江溢洲说,2015年考入厦门工学院,填报专业时,他已经把未来规划都做好了。“我被束缚在轮椅上,那就选填软件工程专业,脚不能走路,但我的双手还能工作”。入学后,江溢洲努力克服社会偏见,到大企业争取实习机会,参加大学生创业比赛,参与社团管理和市级活动筹办。2018年,还在读大三的江溢洲创立了厦门梅一味科技有限公司,将家乡的青梅加工后放到网上销售。从选品到对接,从包装到运营,他都全程参与,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公司销售额就超过了百万。
“关于创业这件事情,我哥从初中就开始筹备了。”妹妹江惠萍为记者倒来一杯温开水,她补充说,小时候过年大家出去疯玩,就哥哥江溢洲傻坐在家里。她后来才知道,大哥是在等大人给他发红包,筹划着以后创业。
饭菜上桌,兄妹团坐,家常小炒分外温馨,在岛内上班的江惠萍一有空就会去看哥哥,她说每周把哥哥的冰箱塞满,是自己最快乐的事情。而哥哥除了做电商,如今又开始创建自己的短视频IP,江溢洲说:“我希望通过短视频,让更多像我一样遭遇困境的人看到,生活其实是可以被改变的,只要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