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全国最新沙县小吃转让 58同城沙县小吃店转让信息

作者:烤包子

在中国这片拥有14亿人口的广袤土地上,东西南北文化、习俗、饮食习惯的差异,没有哪个餐饮巨头能独当一面。海底捞收入超过260亿的门店有近700家,麦当劳3000多家,肯德基6000多家,千千1万多个餐饮品牌相互竞争、相互依赖,实现4.6万亿元

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也受益于中国庞大包容的餐饮市场。

在这片土地上,有很多本土品牌,杀出重围,遍布中国,甚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比如沙县的小吃,河里烧的驴肉,济南的焖鸡饭,兰州的腊面。

我们今天说的就是具有千年历史渊源的沙县小吃,如今的它面临着成长与困境,机遇与危机,更是当地父母官的心血与期望。

1

享誉世界的闽商,早已遍布中国乃至世界。

不仅有老派的产业企业家,也有互联网时代的后起之秀。他们继承了福建商人敢于冒险、敢于战斗、敢于冒险、善于合作的精神。

这种精神价值使得数百年前兴起的商帮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闽商依然兴盛,保持着新鲜感和创新性。

三十年前,福建省沙县还是一个贫困县。如今,沙县已在1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育了23万多人,GDP达到300多亿元。已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南方重点林业县、福建省重点竹产区。这个小县城出名的应该是“沙县小吃”。

1992年,一小群沙县人被迫谋生,结了婚带着孩子去了相对繁华的福州和厦门谋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南方的产业发展相对较快,很多北方的年轻人南下打工或创业。

人流量大了,就需要吃饭,餐饮市场开始繁荣。沙县几乎每个人都会做双手当地小吃。此外,餐厅的开业相对稳定,成本低,成本快,使其成为创业的首选。

有一个炉子和一个火炉,做一些锅碗瓢盆,弄一些桌椅,捡一块木头

板用不是很公正的字体写上“沙县小吃”,挂起招牌,便可营业,也不需要办什么牌照许可证。




那时,物价便宜,钱也值钱,不到5元就能吃的又好又饱,一天下来也能卖个几百碗,大半年下来,做得好的就成了人人羡慕的“万元户”。


辛苦一年,过节衣锦还乡,跟乡亲父老讲述着自己“励志创业故事”,吸引了不少沙县人纷纷外出创业。




2




沙县人外出越来越多,挣了钱在外面也舍不得花,回到家乡买车买房,投资建厂,这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终于,县政府发现了这个“经济增长点”,还“可以造福百姓”。




原本沙县小吃与什么福州小吃、扬州小吃、成都小吃除了口味与菜品不同,在运作模式上没什么区别,几乎都是夫妻店或师徒制的“小作坊”,乱象丛生,没有统一标准,甚至一家一个口味,直到县政府决定进行“帮扶”与“干预”。


1997年,为了大力推广沙县小吃品牌,发展当地经济,提升当地人的经济水平,沙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从此沙县小吃有了政府背景的“决策大脑”,这成为沙县小吃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政策一出台,得到了沙县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




200多名乡镇干部带头“下海”,沙县小吃开始从福州、厦门,逐渐开到了珠三角,然后向北推移。蔓延全国。


随着开店数量越来越多,发现在不同城市开店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沙县人进入外地遇到问题很难得到妥善解决,随之县政府又成立了“沙县小吃同业公会”,负责在全国29个城市设立了沙县小吃驻外联络处,帮助沙县人解决开店遇到的上传下达、证件获取、纠纷调解、业务投诉、店铺招租转让等问题。这给沙县人外出开店大大减轻了创业负担,消除了后顾之忧。




后续又针对沙县小吃口味不统一与新店主对业务不熟悉的问题,成立了“沙县小吃培训中心”,同时提供职业道德、经营理念、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培训。




总之,沙县人开店,需要什么就支持什么,这大大提升了开店速度与效率。


2004年,沙县小吃进入上海时,业主开一家店,县政府决定给予在此创业的沙县人补贴,每开一家店就补贴 1000元,很快就“占领”了上海滩。




3年后,沙县小吃一路北上进入北京,前100家沙县小吃店获得了沙县政府3000元的补贴,又迅速拿下北京市场。




2008年沙县小吃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推进沙县小吃公司化运作、标准化实施、连锁化经营。


2010年后,沙县小吃陆续进入台湾、澳门,更是在沙县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走出了中国,在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等55个国家和地区落户。




据不完全统计,沙县小吃在国内的门店数已经突破6万家,沙县农民人均的年收入近2万元,其产业规模更是达到了200亿元人民币,解决了一半以上沙县人的就业问题。



3




沙县小吃就像一个“野生野长的种子”,后来才逐渐规范化,但是这不同于“原生”的餐饮店,有统一的管理与文化,“标准化程度低、管理不规范、缺乏透明的财务系统”是它的致命缺陷。




2008年沙县小吃集团的成立,就是要解决沙县小吃的这一系列问题,公司化运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果问题能解决,然后把全国几万家沙县小吃店进行整合,那进行上市不是没有可能的。


选择上市是考虑它能直接促进沙县的经济发展,因为沙县小吃多是开在外地,所以它对沙县本地的GDP与税收起到的作用甚微。它能解决的起初就是政府关心的“三农问题”,农民走出去,农民富起来,返乡后投资创业间接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




显然,他们想实现效益最大化,在沙县小吃集团的材料中写着这么几句话:




“沙县小吃不仅破解了‘三农’难题,并以此带动沙县各项事业的发展,成效显著,得到中央、省、市领导及专家们的肯定与支持。至2011年,沙县小吃呈爆炸式增长,沙县政府决定将其整合上市。”




沙县小吃集团是有庞大“野心”的,可惜,事与愿违,如今10多年已经过去,沙县小吃遍地开花,却依旧难以IPO。


沙县小吃原生的“夫妻店”“师徒制”的运作模式根深蒂固,习惯了自由散漫的生长方式的沙县小吃创业者们开始畏惧“标准化”“制度化”,更重要的是他们怕失去对店面的控制,从小老板成了“打工人”,也就意味着会有“失业”的可能性。




4




尽管是政府背景的沙县小吃集团,旗下加盟的连锁店相对于庞大的群体来说依旧是“少得可怜”。




沙县小吃集团做的是“IPO的梦”,而沙县小吃创业者们做的是“过自给自足小日子”的梦,这样的冲突成了拖住沙县经济突飞的一根缰绳。


尽管谁也无法否认,沙县政府20多年对“沙县小吃”这个品牌倾注的心血,天地可鉴,但,找到一条通往“上市之门”的道路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