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基金商盟怎么挣钱,安家最后创业能挣到钱吗

记者金上海报道家住惠南镇海神村的陈和妻子平时喜欢锻炼身体,每天都会在自己的场地上随着音乐做健身操。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邻居来学健美操,但是陈的场地却容纳不下更多的村民来锻炼。

图片由惠南镇党委宣传部提供

村委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在对家门口的服务中心进行改造时,将村委会后面的坑洼场地做成了平整的柏油场地,让陈带领队员锻炼身体,方便村民们用健康的活动丰富闲暇时间。

然而,问题随之而来。——年,刮风下雨的时候,村民们没有固定的地方锻炼。全村召开民主会议,一致决定在村“家门口”提质增能建设中,将原一楼办公室装修规划为歌舞厅,满足村民需求。从那以后,大家每天都来锻炼,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019年,惠南镇积极实施“四高”战略,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提升“家门口”质量和容量的要求,以海深村、美华小区为试点村,一村一居,点面结合。全面铺开提升质量和能力的“家门口”服务,通过下沉资源、下移服务,将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就业、养老、财产等服务送到就近群众手中,通过就近提供便捷、稳定、可预期的“家门口”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让“家门口”成为人民群众的又一个“家”。

打破封闭式小“家”营造共享大“家”

兴东美华居委会位于嘉园社区的“家门口”服务站,按照“办公空间归零,服务空间最大化”的要求,优化功能布局,实现“一室多用”,将所有拓展的空间都给人。曾经在二楼工作的社工全部搬进一楼第一接待区,打破了原来独立办公的概念。居委会、物业、业委会工作人员共驻服务接待区,实现物业、业委会全天候接待。

突出共享元素,打造四站四厅,是美华“家门口”服务站的特色亮点。

“共享四厅”指共享客厅、共享书厅、共享展厅、共享会议厅。“四馆”突出平台搭建和资源共享。“共享客厅”不仅具有集体之家的功能,还免费为居民出租,为居民举办生日聚会、亲子聚会、社区年夜饭等活动提供场所。“共享书屋”为居民之间建立了图书交流、图书交流的平台。同时,还引入了“浦东图书馆”电子图书柜,提升图书借阅和更新的便利性。“共享展厅”是居民文化交流的场所。目前举办“红色主题”展览,所有藏品均由居民收藏家提供。“共享众议院”的使用不仅向社区居民开放,而且保留给辖区内的单位和共建单位。

“共享四站”,连人民服务站、互助漂流站、户外工人站和植物养护站,“四站”突出便民服务和邻里互助。便民服务站,提供小修小补和送餐服务老年人;互助漂流站,提供工具及配件租赁和闲置物品共享服务;户外工作人员站,为快递员、保洁人员等户外工作者提供休息、喝茶、热餐的场所和设备;植物养护站是居民自发成立的绿色植物医生团队的活动场所,对居民家中许多濒临死亡的盆栽植物进行科学养护和再生。

海神村“家门口”服务中心利用现有“家门口”服务站的空间基础,开设以农业服务为主的共享工场。建设初期,服务内容以现场技术支持为主,租赁小型农业设施用具、生产、收运等农业资源共享服务模式为辅。在此基础上,“农耕共享屋”还可以在中长期建设中尝试新兴的5G网络技术,借助手机、PADs等小型移动终端,让“农耕共享屋”服务深入田间地头,实现远程技术指导和支持。同时,根据农户个人需求,为水果种子、花卉等优质农业特产品提供代采购和配套技术指导服务,满足农户家门口的种子和生产需求。

“惠民联盟”资源下沉

惠南镇以区域党建“惠民联盟”为载体,推动惠民医疗联盟、惠民学术联盟、惠民商业联盟、惠民艺术联盟等资源整合,及时为百姓搭建“家门口”服务平台。通过梳理和完善联盟,

的“三个清单”,完善预约点送机制,形成“镇-社区-村居”三级共享平台,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


在海沈村,各项区域资源也随着“惠民四盟”下沉到村里。


惠民学盟单位少体校——奥运冠军钟天使的母校,为海沈村骑行业余选手、爱好者提供体育指导。


惠民医盟单位浦东医院为海沈提供运动健康医疗团队,并针对各类群众团队和不同年龄的村民提供全程健康指导。


教育资源匮乏是惠南镇许多村的共性问题,很多村民都会选择将孩子送去镇里的培训班上课,路途较远也不方便。针对这一情况,海沈村联动远东村、桥北村,通过惠民艺盟资源,开设“五彩惠南·缤纷庭院“——惠民艺盟周末绘画小课堂。培训班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不仅让孩子们可以就近上培训班,还能让孩子们用画笔记录下惠南镇美丽景色,用五彩缤纷的图画装点我们的庭院,可谓一举两得。


惠南镇将四盟资源和百姓需求进行整合对接,形成服务项目131项,并制作折页下发到各村居,进行点单预约后,送服务到“家门口”。梅花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对接学校的科技文艺作品资源,丰富“共享展厅”的展品主题和内容。对接医院优质资源,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和义诊服务,让居民不出小区就能享受到医疗专家提供的健康服务。


“订制套餐”各具特色


在“家门口”提质增能工作中,注重群众参与、共商共治,动态了解群众想法,深度挖掘村民需求,根据个村居实际情况,推动一村居一方案的落实,使得各村居“家门口”服务各具特色。


海沈村在“家门口”服务中心建立奥运冠军钟天使荣誉室、自行车陈列馆,成为青少年教育基地,并举办了多场骑行活动。从“一栋屋子、一个主人、一个故事”,弘扬吃苦耐劳、奋发向上、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奥运精神。


远东村将物业服务融入至“家门口”服务中心,停水、停电,只要一个电话,村里的物业服务专职人员,就会来到村民家中,为他们排忧解难。24小时应急维修特约服务站的电话,在远东村物业服务点的墙上清晰地显示,这些便民举措带给远东村村民带来的直观感受,就是更有安全感了。


梅花居民区党总支以创建市级物业党建联建示范点为契机,整合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住宅小区业委会成立了物业党建联合支部,被居民形象的称为“红色管家”。梅花居民区依托“红色管家”党建项目,借助新设置的“家门口”服务站物业服务点作为平台,对居民反应最强烈、热线投诉工单最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物业管理问题,形成了1+3+X的服务体系,有效化解了居住环境脏乱差、外来车辆随意出入、公共部位年久失修等小区治理的一些顽疾。


潘金林书法工作室是南门居民区“文化南门”党建品牌特色项目。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9月,由南门居民区党总支牵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浦东新区书法家协会理事潘金林和他的学员自发组成。潘金林书法工作室以“服务社区居民,传承传统文化”为主旨,依托潘老师自身深厚的书法功底,每年为社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书法技巧的平台。每年受学社区居民以达500多人次,让书法爱好居民从活动中深切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充沛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文化南门”遥相呼应,绘就了南门居委精神文明建设的和谐底色。


颐景园居民区将创建幸福“颐”站为目标,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合理规划设置社区服务功能,着力将“家门口”服务细化成红色驿站、快乐驿站、维权驿站、健康驿站、创意驿站五个驿站的建设。每月5日上午,在幸福“驿”站内,携手燕青造型护肤的志愿者们开展老年人义务理发公益活动;联合浦东医院三支部的医生专家,定期为社区居民举办“医盟服务进社区医居共建惠民生”的健康义诊活动。在党支部的坚持用心运作之下,各类便民服务活动朝定期化、常态化发展,各类群众活动团队从活动型向功能型转变。幸福“颐”站真正地做到“生活小事不出村居,教育服务就在身边”,努力实现社区管理精细化、社区服务精准化、社区治理现代化,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


“三会一代理”群众参与自治


惠南镇制定出台了《惠南镇社区“三会一代理”制度实施细则》,充分运用“三会一代理”制度,事前广泛征集群众需求、事中充分协商、事后评议评价,形成群众全程参与的完整闭环。


梅花居委辖区的所有建设项目、普惠性决策,都会通过“三会”方式,全过程征询百姓意见。如小区健康步道建设项目,在意向征询、方案制定阶段召开听证会,在施工进场前召开协调会,在建设结束后召开评议会。根据“三会”中达成的共识意见,居委协调设计方调整了原方案的步道宽度和路线,协调施工方合理安排施工时间,该项目建成后获得群众满意度100%的评议结果。除了走访调研、座谈访谈、召开“三会”等方式外,梅花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也为“沉默的少数”建立沟通渠道,二楼的中厅有一棵“心愿树”和“心愿箱”,居民可以将微心愿写在梅花状的心愿卡,挂在树上或投入心愿箱,同时也倡导认领微心愿,实现邻里互助。


陆楼村积极运用“三会”机制,解决矛盾难题,针对陆楼村5处大棚房整治,村委会首先通过召开村两委班子及扩大会议,制定研究如何有效拆除的方案,随后召开村内相关党员骨干、相关村民代表、相关村民组长等不同层面领域的听证会,充分听取他们的宝贵意见。通过镇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召开的协调会,首先让当事人知道事态的严重性,其次通过职能部门的解释,使得5位当事人的心态得以平复,也做到了在拆除过程中及时控制不稳定情绪的产生。在成功拆除5处违章建筑后,及时召开评议会,听取周围百姓评价。百姓一致认为,违章建筑的拆除,使得环境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绿城居委辖区内的布鲁斯小区三期居民多次到家门口服务站反映,希望1038路靖海南路迎薰路站点运行时间能和周一至周五时间一致,不分双休日和节假日。居委通过走访调研的方式,开展居民听证会、协调会,带头与建交委沟通协商。增能后的1038路实施一周一表,班次数将达到89个,双休日班次间隔由原来高峰25分钟、平峰20-50分钟缩短至高峰12-16分钟、平峰13-26分钟,大大方便了居民的乘车等车问题,通过此次公交车站点时间的整改,现居民的出行更为便捷。


居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很快召开了居民听证会,居民们纷纷表示安装路灯能够改善居民夜间出行不安全的问题。居委掌握情况后向文源社区作了反映,得到了文源社区领导的大力支持,决定经居委申请,由社区出资居民安装路灯。


与此同时,又有居民提出路灯安装后会不会影响居民晚上睡觉,于是居委又召开了一次协调会,对路灯安装的方式和位置进行的讨论,经讨论后居民达成一致意见,赞成安装路灯。亮灯后,困扰居民多年的夜间出行安全问题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随后,居委会组织居民召开了此项目的评议会。会上受到居民的一致好评。居民孙阿姨高兴地说,“以前街里晚上都是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到,一些上下班的人很是不方便。现在好了,安装了路灯,晚上也亮堂堂的,大家以后再也不用摸黑走夜路了。”


据悉,在完成“家门口”服务提质增能工作任务之后,惠南镇还会持续推进服务品质提升,进行定时、定期、定点的村居带头人及社工培训,积极谋划,多措并举,以“全岗通”模式辅助“家门口”体系,让百姓有家的感觉,做到真正聚“惠”于“南”。


惠南镇党委书记潘秀红表示,“家门口”提质增能不仅是浦东新区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延长服务半径的客观需要,更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海要实现精细化管理要求的积极实践。这一轮的“家门口”提质增能,我们的“家门口”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服务功能更加丰富,服务时间更加延长,老百姓“进门”频率更加提高。我们的干部也进一步转变了观念和作风,干部“下楼”了,办公桌变成了共享工位,打通了与群众面对面的最后一道门,基层干部更多的是走街串巷,走家入户,干群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实践告诉我们,何谓家门口提质增能,这是对惠南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呼应,提质的评判标准是“家门口”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增能的评判标准是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推进资源下沉和完善村居民自治,深化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将“家门口”的“颜值”转化为惠南百姓对党委、政府工作的“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