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蔡文姬金错刀频道
“58城!一个神奇的网站。”
当年,在杨幂铺天盖地的公交广告轰炸下,很多人会开58个城市买卖二手闲置物品、租房子、找工作等等。
该网站成立于2005年,58个城市的愿景是:人人信任的生活服务平台。
13年,足以让58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然而,在过去的13年里,这家公司的画风越来越偏离,非但没有成为人人信赖的平台,还被打上了“骗子”的烙印。
但奇怪的是,大家都知道58是个“骗子”,但58在江湖上还是很有名的。
去年在乌镇的晚宴上,58同城CEO姚劲波也榜上有名,与所有老板谈笑风生。
姚劲波在大榭晚宴(中下首)
这确实是一个神奇的网站,而服务平台行业的“真”锦鲤鱼,其骗术手段78年不变,依然活得好好的。
大学生的钱,最好骗!
对于这个互联网“老黄历”,有无数人因为信息中介中的虚假、欺骗性信息而饱受诟病。但是,大学生的钱被一次次骗,更是作恶!
17岁的毕业生孟晓(化名)早在15年前就被怀疑在58个城市被骗。
“2015年夏天,我在58岁的时候找到了一份兼职,基本上就是一些运营商和传单的简单工作。”
随后,在Xi安上学的孟晓用58次招聘联系了兼职招聘人员。几乎没有问任何具体问题,他就冲孟晓去面试,并发消息邀请面试地点。
根据孟晓的回忆,“其实我面试的是一份发传单的兼职,很简单,但是花了很长时间。建立基本信任后,面试官告诉她,每人需要缴纳700元钱,'s的名声就是公司的培训费、穿衣费等。然后会把你拉进一个兼职群。这700块还包括服务费。”提到钱很快引起了孟晓的警惕,最后她选择了放弃和离开。
nt-size:15px;">孟晓说到这又回想起更多细节,她说:“我是自己一个人去面试的,我出来之后还有几个小姑娘一起去的,但是他们却被分别带到不同的格子间面试,这种发传单的活面试根本不需要这么麻烦,主要还是为了骗钱,个个击破吧。”当年没什么社会经验的孟晓,并没有马上从网站上看出问题,网站所开出的薪酬水平可能比正常水平还会稍微高出一点点,“比如一天一般60,他们会故意写高一点,就写80。”
孟晓跟我说,“想想其实挺后怕的,幸亏他们当时只骗钱,要是还有别的什么,可真的不敢往下想了。”
即便到现在,在58同城上类似的“骗子公司”依旧很多。58作为平台,在监管上的责任能落实到几分?至今是个谜。
其实,类似的问题并非只有58才会出现,2017年8月,求职大学生在Boss直聘上因骗局落入传销组织并最终被发现溺亡在天津一事同样引发轰动。
网上有不少网友爆料:58上还有一些专门骗大学生卖淫的窝点,招聘的信息及其隐晦,也有一些在校女大学生急需用钱,就因此变成了失足少女。


讽刺的是,2017年12月,姚劲波亲自现身并宣布58集团将发布雇主“品牌绿洲计划”,旨在保护正规用人企业、职介,打击治理黑职介和冒用问题等,但实际上在2018年,有关58同城上的招聘骗局投诉依然在网上存在。
三四线城市的钱,更好赚!
根据58同城2015年至2017年的财报显示,虽然其营收每年都有所增加,但营收增长速度却逐年放缓,2017年营收较2016年增长只有32%。其股票价格从2017年1月份的28美元飙升至2018年5月底的89美元之后,便一路下跌。
58之后,行业内各种细分领域做的越来越垂直,招聘有招聘的网站,比如BOSS、拉钩,租房有租房的网站,比如自如、蛋壳,买卖二手车可以上瓜子、人人,就连搬家都有专门的App。
这些更加垂直的“卖服务”公司,与58同城相比,服务水准相对提高。但是,这些新互联网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还没有来的及下沉到三四线城市中去。
这给了58同城一个好机会。
58认为三四线城市有更加广袤的市场空间。实际上,58的战略是对的。
在三四线城市,能利用的有效资源太少了。以前城镇可以贴小广告,现在不可以了;以前可以登报出租房子,现在报纸没人看了。
老百姓们把希望寄托在58的身上,并重复着几年前的slogen:真是一个神奇的网站啊!
但是,失望也总是会接踵而至。
老家乌兰察布的朋友杨明(化名)告诉我,他前段时间在58上发布出租房屋的信息,需要给平台交200块保证金,结果两个多月过去了,房子没出租出去,保证金也退不了。给客服打了好多次电话,每次都真诚而不失礼貌的拒绝。
实际上,58集团整体都在更下沉的市场和用户身上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在电话会议中姚劲波回答CS分析师关于“58同镇”这一近些年来新成立的业务时称,截至二季度末,1万余个58同镇生活信息服务平台已开始在各地运营,日均发布信息超过20万条,日均访问人数超过700万人,乡镇市场极其广泛。
三四线的流量更大,在行骗技能上就更能大展拳脚了。
现在,随便在微博里翻翻,“58同城是骗子网站”这样的字眼屡见不鲜。




更有趣的吐槽,集中爆发在58同城CEO姚劲波的微博里。
刚刚去围观了一圈,姚总最早的一条微博是10月23日给华为荣耀手机打的广告,底下留言的网友没有一个人关心手机好不好用的,全是投诉!

更加无语的估计是58的公关客服。一条一条地在姚总的微博下回复网友的留言。

公司做到这种份上,这画风看一会儿竟然有点想笑。

还有网友对58抱有一丝幻想,在姚劲波的微博里“祈求式”的盼望解决问题,但是根本没有得到回音。

58难道不知道外界早就给这家公司定性为“骗子公司”了么?58一定是知道的。
只是,“从商业模式上来讲,58同城的这种分类信息模式会过时,因为它的本质还是做的流量生意。想要转型不太容易。”互联网行业分析师葛甲对当下的58同城评价道。
在这样的模式下,58同城赚钱的逻辑并不复杂,一方面会员与广告将带来一部分收入来源,另一方面,通过扮演信息中介的角色,58同城可以通过流量上的进出来获得差价和中间商的费用。
无监管,撇责任,似乎成了流量公司的通病
58病在哪儿?说到底,流量泡沫已经严重到并入膏肓的阶段了!
一直以来,58同城对自己的定位都是信息分类网站,涵盖招聘、房地产、二手、本地生活服务等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信息,在合并赶集网之后,58同城也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分类信息网站。
58同城2015年至2017年的财报显示,虽然其营收每年都有所增加,但营收增长速度却逐年放缓,2017年营收较2016年增长只有32%。其股票价格从2017年1月份的28美元飙升至2018年5月底的89美元之后,便一路下跌。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58也无从下手,但是58知道要获取更多的流量。
因此,在流量泡沫下,58的顽疾——虚假信息就像海藻一样已发不可收拾的暴发、蔓延。
据澎湃新闻报道,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搜索到的近年通过58同城、赶集网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的诈骗案例中,248名被告人通过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诈骗,超过5500名被害人受骗,诈骗金额近亿元,甚至有人落入卖淫窝点、诈骗集团。
诈骗金额最高的一份判例中,受害者2000余人,被骗中介费共计6270万元。
8月20日,58同城官微——58集团黑板报发布了58集团推出区块链服务平台58BaaS的消息。而58集团总裁兼CEO姚劲波也在其朋友圈分享了这一消息,并评论称“信任能打造更好的社会”。

这显然又是一条打脸朋友圈。
事实上,不仅仅是58,马蜂窝在流量的获取上也在重蹈覆辙。流量泡沫下,为了日活、月活,大量使用僵尸粉、虚假信息、虚假评论、水军等。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自如上。
自如CEO熊林曾这样表达初心:让生活在城市中的25岁到35岁的年轻人对居住不再感到绝望。
但是,经历了涨租、甲醛、针孔摄像头等一系列事件之后,自如越来越迷失,也越来越难以获取“流量”了。
昨天自如的阿姨来家里打扫卫生,阿姨跟我抱怨:“现在公司的单越来越少了,也赚不到什么钱,没给我派单的时候,我就去送外卖。来北京不就是为了赚钱嘛。”
说着,她掏出手机,问我能不能帮她刷个单,“自如一个月让我们刷4单卧室保洁,没办法,你还得给阿姨个好评,不然我这单白做不说,还得罚150块钱。”

随后,阿姨通过微信把刷单的钱又支付给我。“撑到年底吧,姑娘马上就大学毕业了,我就能在老家干点轻活儿。”

不论是58,还是马蜂窝,更或者是自如,为什么都频频出事?这或许就是市场在挤泡沫,好的互联网公司一定是流量泡沫最少的,不过能做到零流量泡沫,也不太可能。
结语:
回到58的问题上来。现在有很多网友呼吁:“珍爱生命,远离58。”
一家互联网公司,究竟是做了多大的恶,能激起大众对他这样的痛恨呢?
实际上,58同城之所以这么多年还活的好好的,胜就胜在它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早早的完成了原始流量积累。
在移动互联网刚刚起步的时代,在什么都没有需要从 0 开始的时候,一个想法就能成就一段创业佳话。
而这样的事情在今天已经毫无可能,这是一个更残酷的时代,这是一个更比拼公司在资金、执行力之外核心内涵的时代。
58为流量红利而来,却陷入虚假信息的血盆大口中,大多数人都没想明白、这样的做法必然的困境。
作为一家大企,不作恶,是起码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