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发起、冲刺和落幕,普惠金融和金融扶贫成为近几年金融领域的关键关键词,也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到2020年11月,贵州省宣布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截至目前,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攻坚战圆满结束。金融作为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金融在大众心目中多少是一个“高层次”的领域,似乎只有少数精英和大市场参与者涉足其中。随着金融普惠工作的开展和中国政府的大力推动,越来越多的偏远地区和人民接触到这一理念,并从相关服务中受益。
然而,与此同时,金融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有自己的操作规则和严格的标准。正因如此,金融普惠的推进还存在各种问题。如同质化竞争、行政干预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等。
普惠金融助力脱贫增收
金融业由于自身的特点,一直以来都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规模高度相关。从商业模式来看,那些资产雄厚、业务流量大的企业容易得到金融的青睐,抵押和担保是主流要求,这恰恰是农村经济的缺失。因此,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传统金融模式越难发展。政府和监管部门带头推动非常重要。
山东济南一家从事种植承包的合作社的一位人士表示,产品推出后,反响不错,需求很大,但生产推广资金缺口较大。由于承包种植地不能作为抵押贷款,传统模式下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
据记者调查,这也是农村产业发展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各个地区的种植养殖等参保户都面临着这个问题。针对这一痛点,在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央行于2020年联合成立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推出“央行资本产业扶贫贷款”,规定每个贫困人口最多可获得20万元的金融支持。结合这一政策,上述案例中的当地农村商业银行向这类种植承包人提供了500万元的纯信贷、低利率贷款,解决了扩产资金问题。
虽然这种普惠金融改革只在少数地区开展,但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在大量偏远地区,专门用于支持三农和弱势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产品,如“助农贷”“消薄贷”等,也非常普遍。
根据浙江省吴兴农村商业银行提供的数据,吴兴区织里镇庙斗村等16个村是当地集体经济薄弱村,年经营收入不足30万元。为加快疏伐工作,在区农办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协调下,这16个村成立了4家由这16个村共同出资的经营公司。然而,资金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吴兴农商银行分别向这四家经营公司发放抵押贷款2900万元,共计1.2亿元,期限10年。这些信贷资金用于购买和租赁儿童服装城的商店等财产。去年仅租金收入就达到100多万元,对增加村里的扶贫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
乡村金融机构覆盖广
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末,普惠金融人民币贷款余额21.53万亿元,同比增长24.2%;全年增加4.24万亿元,同比多增1.75万亿元。作为o
就金融机构的规模和数量而言,偏远地区的农村覆盖面非常广泛。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数据,截至2020年6月末,全国农村银行机构(包括农村信贷机构和农村银行)资产规模为39.87万亿元,占全部
6595908918407337223" mention-index="0">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12.9%,但农村银行业机构法人机构数量众多,目前为3920多家,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的85%以上,网点和服务渗透率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学部委员李扬在2020年11月的一次公开发言中总结指出,普惠金融作为我们金融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经过5年的发展,其成绩有四大方面:第一,体系健全,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分工协调的体系初步建成,针对农户、小微的金融体系有长足发展;第二,覆盖面扩大,全国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95.65%,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到99.2%,全国乡镇保险服务覆盖率95.4%;第三,产品和服务手段上的创新多样化;第四,消费者金融素质提升明显。
从农村金融覆盖上来看,亦有农村银行网点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各个地区的银行金融机构覆盖确实非常充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流失以及金融科技手段的发展,如此密集的网点覆盖某种意义上有所过剩,“我们的测算是,以9公里为半径,一个乡镇中心有一个网点就够了,但现在基本都有至少两个,有的地方有三四个,很多地方业务需求其实没有那么多。”

商业可持续性备受争议
由于金融本身的特性,越是偏远经济不发达地区,金融的支持力度越是有限,此轮普惠金融的推广和发展之所以力度强大,效果显著,也主要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因此,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一直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院长贝多广总结了近年来普惠金融发展背后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隐忧,他指出,第一是对市场价格、资金价格以及利率的政治干预比较突出,市场经济下价格扭曲会事与愿违,特别在一些乡村地区,甚至出现免息或低息贷款,这些贷款近几年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在这方面出现了一些教训。第二,金融机构盲目竞争,或者说在一定压力下形成的同质性竞争比较明显;第三,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农村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上来看,多位农村金融机构人士表示,一是目前看来,农村地区对金融的需求并不大,绝大多数业务都是存款,贷款都越来越少,成本还居高不下,二是隐藏了较多风险。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3.88%,是所有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中不良率最高的。
一位国有大行农村地区网点人士对记者表示,虽然说现在普惠金融、金融扶贫、支持三农、支持乡村产业的概念非常热门,机构也开展了不少业务,但事实上,在这些数量庞大的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区域性的农商行业务板块中,相关业务是非常微不足道的,“这些机构在乡镇地区的主流业务其实并不是理解的那样,主要的业务模式就是从农村吸收资金,然后去大行进行同业投资。”他同时对记者表示,其所在银行在当地的业务收入中,同业业务占比超过三成,并且还在提升。
普惠金融下一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李扬认为,第一,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和传导机制。特别是两个方面,一是合作金融,在农村,合作金融的需求始终存在,如何发展现在还没有解决,另外一个是资本市场。第二,信息共享,持续优化社会信用体系,基于现有的金融科技水平对数据进行整合至关重要。第三,金融科技赋能,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率。最后,进一步要加强普惠金融的教育。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责编:李悟,实习生陈莹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