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智利首都骚乱仍在继续,反政府示威者与警方之间的激烈冲突仍在继续。图来自集成电路照片
智利的动荡并没有平息。暴力给美丽的圣地亚哥带来了破坏和混乱,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们的精神创伤。此外,它失去了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和世界气候大会的机会,政治损失不可估量。
智利以“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社会自由化、财产自由化”著称,被视为“政治稳定、社会安宁”的典范,吸引着游客和学习群体。
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2018年智利人均收入为15923美元,属于“高收入国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智利中央银行同年人均收入为25891美元,居南美第一。为什么这样一个曾经人人景仰的“天堂之国”,会因为地铁票(折合人民币)3分钱5分钱的涨价,导致数百万人上街暴力示威数天的不可控局面?为什么“模型”如此脆弱?令人震惊,令人遗憾,令人深思。
连日来,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国际学术界和媒体都在热议智利乱象的成因和影响。在从中吸取教训的同时,作者也对智利混乱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有一些粗浅的看法。
第一,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十全十美,也没有事事顺遂、人人幸福的“天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有差距。努力缩小这一差距,在解决基本社会矛盾方面向前迈进,是执政党的责任。智利乱象的根源在于历届政府长期未能解决一系列以民生为核心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积重难返。在“繁荣稳定”的表象下,隐藏着巨大的隐患,一根小小的导火索像火山一样爆炸喷发。这是当今世界治国不可忽视的要素。
二是世界上没有普遍适用的发展路径、模式和制度,只有适合国情的路径和模式才是最佳选择。这是智利和拉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困惑的症结所在。历史经验证明,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绝不是万能药。虽然给拉美国家,尤其是智利带来了快速发展和暂时的“繁荣”,但也埋下了长期的祸根。自上世纪70年代皮诺切特时代开始以来,智利经济快速增长,人均收入翻了一番。然而,与此同时,过度自由化吞噬了发展的成果。在减轻税收负担的同时,水、电、通信、交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全部私有化、市场化,导致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穷人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生活负担重。“企业家国家”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实际目标。虽然绝对贫困率较低,但低收入和高收入的两极分化加剧,社会不公现象严重。有专家认为,社会底层的人提升水平至少需要六代人,所以这个群体对未来感到失望甚至绝望。近年来的经济疲软加剧了这种绝望。像其他拉丁美洲国家一样,智利的各种政治力量正在探索解决发展问题的方法。但由于其内外部环境和自身的不足,至今未取得成效,导致矛盾不断积累。笔者认为,这一探索过程的成败,不在于“左”与“右”的政治标签,而在于能否真正找出问题出在哪里,如何解决,制定符合国情的战略和具体政策并加以尝试实施。
第三,智利、拉美和世界许多国家持续动荡表明,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保持稳定是治国的首要任务。维护稳定最有效的途径是保障和持续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的满意、支持和拥护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压舱石。暴力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和“感染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容忽视。当教育和警告无效时,应采取必要和有效的措施予以制止。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达,暴力的号召、组织和蔓延非常迅速,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动荡会在短时间内蔓延到全国甚至其他国家。因此,国际社会应该有一个普遍的共识、统一的标准和协调的行动来制止混乱和镇压暴力。叫趁人之危,为了自己的私利,支持别国的动乱和疲惫行为;你不能搞双重标准。在自己家里发生的是暴力,你可以“以暴制暴”,而在别人家里发生的更严重的事情是“民主”。
行动”“美丽风景线”,别人依法制暴就是“过分使用累力”“压制人权”。这叫助纣为虐,为虎作伥,到头来自招报应。第四,当一个国家发生动乱时,要警惕外来干涉和外部势力插手。智利也好,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委内瑞拉也好,那里发生的事情应当由本国人民自己来解决,外来干涉、插手只能越搅越乱。国际社会在必要情况下可以劝谈促和,而不可支一派打一派,那叫火上浇油;更不可直接极限施压,甚至以武力相威胁,那叫霸凌行为。
智利是中国在拉美的重要合作伙伴,在对华关系上占有多个“第一”。我们衷心希望这个美丽的国度尽快恢复平静安宁,人民安居乐业,不负“样板”美誉。(作者系中国驻委内瑞拉前任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