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6月13日科创板开板以来,注册制已在中国资本市场运行两年。注册制的推进对中国资本市场有什么影响?为了配合注册制的实施,中国资本市场应该如何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进行深入改革?
在6月10日举行的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上,不少业内人士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申万宏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褚晓明表示,注册制推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全面改革,注册制改革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快解决我国面临的“不缺资金、不缺资本”问题,支持硬科技企业上市,促进我国科技产业与资本良性循环。
“注册制改革需要不断完善和深化。应该说,只有当它在进行时,才没有尽头。”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副总经理刘表示,上交所将继续深化科创板注册制改革,坚守硬技术定位,完善审核机制,收紧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
注册制下的资本市场出现了许多新生态。除了在科创板和创业板试点实施注册制外,我国债券市场也实施了注册制。
“今年年初通过的‘十四五’规划明确,将全面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我们也在做相关的评估和研究工作,希望通过全面不断完善和深化注册制改革,建设更高质量、更健康的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实现资本市场的根本目标。”刘对说道。
注册制改革带来的变化
在a股市场运行注册制两年,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储晓明认为,注册制带来了三大变化。首先,注册制带来了整个资本市场体系的深刻变革,尤其是赋予市场以权力,这对监管部门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二是注册制采用了多元化、包容性的上市标准,使得一些过去想上市却无法上市的科技企业得以上市。同时,这些企业的上市带来了PE、VC等资金,对国家的科技发展意义重大。第三,中国资本市场开始重视上市公司质量,实行退市制度。2020年有16家公司退市,过去30年约有80家公司退市。预计今年退市公司数量将呈指数级增长,对整个市场的建设意义重大。
刘从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审计机制、定价机制、促进金融资本投资科技、加大对科创板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等方面,谈及注册制改革给资本市场生态带来的变化。
从上市情况来看,截至今年5月底,科创板上市企业有282家,IPO融资金额超过3600亿元,总市值近4.1万亿元,占上海市场IPO公司的64%,融资金额的61%,总市值的8%。目前在科创板上市的特殊类型企业有21家,其中亏损企业19家,特殊股权结构企业2家。
在审计登记机制建设方面,将审计公开化、电子化、规范化,提高透明度,增强发行上市的可预测性。以科创板为例,从受理到上海市委审议用了156天。
“在改善市场结构方面
2020年,科创板公司R&D投资累计384亿元,同步增长22.6%,R&D平均投资占比12%,新增发明专利4500余件。
除了简化IPO流程、缩短上市时间、支持科技企业融资外,瑞士瑞信银行集团CEO Thomas Gottstein表示,近年来,外资参与a股市场的情况明显增加。截至2021年5月,境外投资者持有a股市值近3万亿元,约占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8%,较两年前翻了一番多。
从企业角度看,上海硅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俞表示,一方面,
IPO募集的资金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注册制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对企业的管理要求较高,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
“总的来看,注册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跟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我们国家注册制改革在发行制度的包容性、定价配置制度的市场化,以及中介专业能力等方面都还存在着差距。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客观、辩证地看这些问题。”储晓明称,注册制推进的过程本质上也是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市场化、基础设施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
储晓明认为,有三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一,注册制环境之下,企业上市的热度较高,应该降降温,不应该过分热衷融资功能,市场更重要的是投资功能,上市之后能否保证可持续的发展和盈利,这点更为重要,对投资者的保护也要从这个源头解决问题。
第二,在信息披露上还需要下功夫,要对上市企业压实主体责任,加大处罚力度,同时信息披露可读性、严谨性方面需要提升。第三,投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要进一步提升执业质量,这点中国市场与成熟市场比还有差距。
刘绍统也表示,注册制的改革需要持续的完善和深化:一是坚守硬科技的定位。二是健全审核机制,上交所将围绕重大性、针对性的问题提升审核问询的质量,促进发行人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促进中介机构提高核查把关的质量。三是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责任,一方面强化监管威慑,督促发行人中介机构履职尽责;另一方面,加强基础制度建设,配合监管部门,完善信息披露规则、保荐机构尽职调查工作准则,明晰各方责任边界,尤其保荐与相关中介机构之间的责任边界,完善现场督导机制。
“注册制往后走,除了审核机制的改革,也应更多考虑价值发行机制的完善。”站在中介机构的角度,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黄朝晖认为,除了保荐以外,要重视提升中介机构的定价、承销等方面的专业判断能力。企业的上市实际上是一个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价值发现的过程,在培养高质量上市公司的同时,也要注重培育以机构投资者为代表的高质量投资者。
作为科创企业,俞跃辉提出两个建议,一是吸纳更多有潜力符合定位的优质硬科技企业挂牌上市;二是对科创板门槛进行适度调整,让更多投资者参与其中,激发市场的活力,增强科创板的流动性。